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阅读王君老师的<安恩与奶牛>教学实录(<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简称<实录>)是一次愉快而又紧张的历程.愉快是因为自己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真正的语文课"了,紧张却是由于阅读引发思考,而思考所得又使得自己不敢自信. 先说我的愉快.在我看来,语文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王老师可能也有与我同样的怀抱,这集中反映在"咬文嚼字,走近安恩"一节.在这一节,教师在学生找出安恩对买牛人问话的不同回答(一是"它是不卖的.",一是"它不卖的!")之后,要求学生说说"安恩的回答有哪些微妙的不同",从而开启了一个令人愉快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蔡美云 《现代语文》2005,(4):127-128
"蔡芸芝老师"是当代著名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的主人公,在作者笔下她是一位既热爱学生又懂得教育教学艺术真谛的"最使我难忘"的好老师,"我很‘依恋'她".课文中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3.
[背景]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在一节校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在不同的学校听过不同的老师讲初中语文<乡愁诗二首>(作者余光中、席慕容),也曾在<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9期)上看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让学生写"乡愁是……"的诗句作为该堂课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设计的初衷,大概是想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尝试这种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可是这个设计在教学实际中却未必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也谈"江月"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载虞晔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她说:"<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  相似文献   

8.
杨大恒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发表了<"曾"字读音一辨>,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王羲之<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有误,应读céng.  相似文献   

9.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在教授蒲松林先生的<狼>后,布置了一道作业:改写<狼>.现在回想起来,同学们的作文都大同小异:所"同"者,并未脱离原文的结构与思想;所"异"者,无非在细节上描写得更具体生动、想象更丰富些.后来,自己做了语文老师,传承老师的做法,其结果自然还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开始,也没在意,多少年来,很多人不也是这样做的吗?  相似文献   

10.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一节,教学难点是"条件改变时,绝缘体可以转变为导体".  相似文献   

11.
[细节描述]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画出最令人感动的句子,学生找到这样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8小时……"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以转换时间单位的方式来体会38小时的漫长.很显然,38小时也可理解为两天一夜或相当于50多节课.  相似文献   

12.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应站在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基石上,高屋建瓴、精益求精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就<正弦定理>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反思,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细读--用"文学的眼光" 钱理群先生把文学经典,定性为"具有永远的思想和语言的魅力",<船长>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学<船长>,很多老师偏重其"永远的思想",而忽略其"语言的魅力".为了渲染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老师们会不约而同地截取<泰坦尼克号>遇难沉船的画面,会用煽情的教学语言一咏三叹--设法"让学生感动"似乎成了衡量这堂课成功的标尺.而这样的"感动"是没有"根"的,因为不是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力量,不是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情涌动,外在于文本的东西太多.只有通过对语言魅力的揣摩,才能触摸到"永远的思想".感受经典的魅力,必须有"文学的眼光".  相似文献   

14.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节在一所普通小学常规调研时听的课. 这节课是学习<我送老师一朵花>,应该是一节很欢快的课.然而,从课的第二环节开始,我心情激动、沉重并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交流、体会老师的辛劳时,我看到课堂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引发"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6.
清·纯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好课了!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好课了! 余迅老师的<秋魂>一课(<中学语文教学>2003.10),上得好清纯!  相似文献   

17.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18.
曾经读了这样一篇文章--<"课文背出来了再备课">,讲述的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指导学生卢雷进行<开国大典>备课的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9.
一、起因 师范生到小学实习,每个实习班级四位实习生.一位实习生在上<时分秒的认识>练习课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邀请另一位实习生扮演"贝贝",始终参与这节课的教学."贝贝"由于不懂时间,闹了许多笑话,就主动向小朋友请教关于时间的知识,小学生踊跃争当小老师,从钟面认识、看时间画钟面、看钟面写时间、时间的计算等等,一一耐心地教贝贝.  相似文献   

20.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教学内容.山东省滨州市学科带头人牛一兵老师在教学这节课时,由轻松的谈话揭开序幕,以开放的思维基调引动学生积极参与,打造了一堂灵动的"生本课堂",让师生的智慧之花在灵动的课堂上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