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国留学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研究以本科毕业于1972年以后的两院院士为研究样本,使用简历分析法和传记研究法分析其成长中的留学经历.研究发现,大多数院士都有出国留学经历,且相关经历促进了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素养的养成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极大发展,对其在国内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其成长的关键转折点.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是暂时的,后疫情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坚持统筹谋划,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留学工作水平,将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大规模地投入"国际化进程",培养出我国发展所需要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强国战略,具体做到:基于历史经验,逐渐推动留学目的国分散化;促进和深化高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实现外语教学多元化;扩大留学人员规模,提高资助力度并促进资助来源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67名年轻院士当年的高等教育经历分析得出,各类高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更为突出.但我国高等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着严重不足,为了使高校真正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需要我们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积极实行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人类步入21世纪,在知识比资本具有更重要作用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无疑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6月1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是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高等教育担负着为21世纪培养数以千万计具有创新素质的“年轻英才”的艰巨任务.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以培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开启一个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金钥匙。胡锦涛在2006年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本文论述了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提出了教师和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创新教育的一些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方     
正浙江实施院士结对"青椒"计划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省科协发布通知,决定实施"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延请两院院士通过带徒授艺的方式,为浙江高校结对培养青年人才。据了解,"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共选拔100人,分两批完成。今年启动第一批选拔工作,计划选拔50名左右。第一批人选从省重点建设高校中产生,以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为重点,由两院院士进  相似文献   

6.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6月5日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战略主要实施部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很早就强调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多年相关人才战略实践表明,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而相关机构认为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极其妨碍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妨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造就千百万创新型人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靠创新型人才来开发,制度创新靠创新型人才来制定和执行,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极为紧迫的任务,成人高等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本文就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作些思考。一、不同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已有九百年历史,大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1.从12、13世纪欧洲创建大学起,经历六百余年的时间,到19世纪初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由于当时生产…  相似文献   

10.
1 999年 ,我国高等学校的 67位学者当选为两院院士 ,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2 5位 (占总额 55位院士的 45.5% ) ,中国工程院院士 42位 (占总额 1 1 3位院士的37.2 % ) ,这是我国高教界的大喜事。谨此代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编委会、编辑部向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和所在高等学校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我们特辟专门篇幅 ,分期发表两院院士简介 ,以扩大学术影响 ,促进学术交流。院士简介不分排名先后  相似文献   

11.
徐放 《高教论坛》2002,(5):50-52,56
文章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根本目的,进而指出,企图仅依赖普通高校的扩招来实现我国高教大众化不仅是不现实的,也不能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面对国际竞争,结合我国实际,就当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文章着重对其发展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质量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质量与数量之关系、影响质量的因素、判断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依据等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高校人力资源的状况,并结合高校员工的特点,借鉴企业经营管理策略,把员工当“客户”看待,使高校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忠诚。  相似文献   

14.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是高等成人教育的两大重要任务。在国家加强教育投入、鼓励发展成人教育的背景下,高等成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培养了很多社会需要的各层次各方面的人才。但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不尽如人意。文章着重从当前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特点人手,分析当前成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出解决的途径,进而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中,精英高等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标志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在分析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内涵及精英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西部地方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其发展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覆盖面、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与实现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是制约西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瓶颈问题,应当充分认识西部地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努力探讨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构建西部地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内涵,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对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安排分析出发,进而探讨了高等教育的投资者、举办者、规制者之间的关系与责任,并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市场化、多元化、竞争性和合作性的可能趋势特征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22个有关高等教育发展实力的量化指标,从省域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及速度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全国省域高等教育强弱状况,并对31个省域高等教育的实力做出排序和分类.结果显示,处于高等教育强省地位的前三名依次是北京、上海、江苏,其中北京处于超级强势地位;而高等教育实力最弱的三个省份依次是贵州、甘肃、青海.高等教育实力省域分布呈严重不均衡态势.  相似文献   

19.
从产品的观念出发,职业院校的产品——教育服务,既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性质,又具有教育产品的特性。基于教育产品观,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决定了其教育服务质量具有过程性、多样性、主观性和发展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试述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懋元教授作为我国名的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在他长期的理论工作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对潘先生的重要高等教育思想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归纳,从高等教育目的观、价值观、发展观、质量观以及教学思想方面阐述其高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