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敏感、温存、善良之心,使孩子从小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对孩子不仅要给予宽容和理解,更要灵敏地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把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地置于一个生动的游戏互动场景中,诠释着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平等、互动。这种理念内化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便是对孩子活动中抛出的有价值的“球”给予恰当、及时的抛回,  相似文献   

3.
一、"尊重与关爱"是幼儿生命成长的诉求1.幼儿教育中缺少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时下,幼儿教师队伍可谓鱼龙混杂,很多教师根本就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知之甚少,对幼儿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原则认识不清就匆匆上岗。幼儿教育基本理念的缺失导致了教师对幼儿尊重与关爱的缺失。他们把孩子当成容器,可以任意灌装;把孩子当成白板,可以随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我觉得爱孩子首先得接受孩子。接受孩子,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我都接受你,而不是你能给我挣面子、让我高兴的时候我才接受你。当孩子知道老师能够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时,他才能感觉到你的爱,才有自信。一、接受不完美的孩子在每个班集体中,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漂亮可爱的、聪明活泼的、乖巧懂事的。去爱这些近乎完美的好孩子,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作为教师,能不能用同样平等的心态去关爱一个调皮捣蛋、资质愚笨,有着这样那样缺点的不够完美的孩子呢?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认为成人对…  相似文献   

5.
徐洁 《今日教育》2007,(12):21-21
午睡起床后,给孩子们梳头是我们老师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但就在这平凡的举动中,我对孩子的关爱和用心却让我意外地发现了三种让我和孩子更亲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事业其实是一份爱的事业,缺失了爱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爱是班级之树的灵魂,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尊重与关爱,这棵树一定可以枝繁叶茂。一、班主任关爱学生的渠道,媒介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以周记为媒介,我有了关爱学生的便利渠道。在周记里,我  相似文献   

7.
家长是教师重要的合作伙伴,双方通过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搞好家园沟通关键在于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情感桥梁.多沟通、多交流、多探索家园共育的新视角、新内涵。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自己的孩子,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自己.就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信任感,乐于与教师接近,愿意与教师沟通和配合,为家园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结合案例.谈一谈家园沟通中三点比较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一、尊重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属于社会,属于他自己。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虽小,但同样有信任、独立、自尊、上进等多方面的需要。如果家长没有顾及和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错待了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尊重孩子就要平等相待。对孩子说话,音量要中等,不要大嗓门;尽可能蹲着和孩子说话,用商量的口气。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不要经常说“不许这样”、“不许那  相似文献   

9.
<正>伴随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孩子的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一个拥有高素质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孩子文明习惯的培养。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文明习惯往往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然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却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一个讲文明的人往往具有良好品德,能够懂得体贴身边的人,尊重老师,关爱同学,孝敬父母,这都是良好的文明习  相似文献   

10.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哲人的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美好的,都值得人们的关爱。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将爱化作点滴甘泉,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认为,只有真正懂得了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景,才能谈得上对孩子真正的尊重,才能谈得上对孩子真正的关爱。因此,了解每一个孩子,是教师基本的职责。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磨子桥小学提出了“十六知晓”:知晓学生的姓名含义,知晓学生的生活习惯,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知晓学生的行为方式,知晓学生的思维方法,知晓学生的爱好兴趣,知晓学生的困难疑惑,知晓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一般孩子到一岁半就要上托儿所了,托儿所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孩子上托儿所适应得快慢同家长在孩子入托前的准备工作有密切关系。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条。首先,家长应正面诱导,多讲一些托儿所的事给孩子听,最好能带孩子到托儿所去熟悉一下那里的环境。让他看看那些已经入托的孩子们的活动,玩玩托儿所里的大型运动器械,使孩子知道托儿所里有许多老师、小朋友,老师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做游戏、学本领,还会讲许多好听的故事,使孩子对托儿所产生兴趣,激发他上托儿所的愿望。对孩子来说,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长千万不可用恐吓的口气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把你送托儿所去。”“托儿所有大灰狼,把你吃掉。”其次,家长应事先了解托儿所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如早晨几点入所,几点吃午饭,几点午睡,几点起床,什么时间开展一些什么样的游戏等等。在暑假期间家长就可给孩子安排相应的作息时间,使孩子早日适应托儿所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闪光点     
沈婕 《学前教育》2004,(12):7-7
在引导孩子活动时对孩子说“请你教教我”让我对“尊重儿童”有了新的认识。尊重的根本是平等,我们应该把幼儿和自己放在同一个位置,从同一个起点上和幼儿一起去学习和发现,不断地检讨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们和成人一样,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别人的肯定,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把学习的兴趣还给了孩子,是否真正和孩子成了朋友,是否真正地尊重了孩子。  相似文献   

13.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一个教师会关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话,会让学生心胸开阔、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因为学生会尊重你,听你的话,会更珍惜你的劳动,会让你开心、满足、幸福。关爱学生会让你一分付出,百倍收获。教师的关爱对学生至关重要,但关爱也应慎施。关爱要在适宜的时机,关爱的关键是尊重和平等,关爱要有重量,但不应成为负担,要在原则中彰显人性的温暖,关爱是一种高尚的要求和引领。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于对幼小的孩子发号施令,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如果注意一下父母教育孩子时双方的身体姿态,就会看到,父母常俯身低头,而孩子总是站直身体,仰望着成人。在父母这种居高临下的身体姿态下,孩子往往会屈从于成人的发号施令,因为两者并不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5.
马天红 《幼儿教育》2013,(Z1):80-81
我喜欢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孩子受益匪浅……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这种爱,应该是真挚的爱,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只有对孩子充满爱的教师,才能真正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激励孩子。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起重要的作用,同样,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创新,我们应力求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因素。一、确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孩子的心灵是美妙的,他们也同样期待着别人的关怀,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深入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心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怎样使师生的心灵相互贴近呢?我想,教师应经常同学生谈心,在与学生交谈时,应力求保持一种民主的气氛,教师此时应该是一个聆听者和合作者,另外,在交谈…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题记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大程度是一种理解、尊重、善意的认可和帮助。我带过一个叫郭军的学生,是班内的双差生。一次,郭军一整天没来,我联系了他平日里最要好的同学朋友,仍没有他的消息。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我的办公室门口遇见了他,孩子看见我眼睛湿润了:“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的基础差,几门课都学不好,近几天又和家人发生了矛盾,今天来就是想和您说一声,免得您为我担心。”我沉默了许久,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首先,老师很感谢你走前能来跟我打个招呼,这说明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对于你的处境我很了解,不得  相似文献   

18.
成慧 《学苑教育》2012,(21):80-80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尊重儿童,为儿童创设宽松、民主、关爱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教师和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必须尊重、信任、保护、关爱每个孩子。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教师,热爱学生是工作职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尊重学生,微笑面对学生;平等地、真心地关爱每一个孩子;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耐心细致地对待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爱充满孩子们的心田,才能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在一起,才能期待奇迹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