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舒影 《视听纵横》2005,(5):35-3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化水平不断提高,DV从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不过,DV给了人们影像权利的同时也破坏了影像艺术的高贵和经典,每个人都似乎成了艺术家。DV到底是以怎样的一种身份介入影像艺术之流的,DV的美在何方?  相似文献   

2.
当DV摄像机作为家庭的消费电器广为普及的时候,拍摄自己的生活、拍摄周围人的生活,并在电视上展示已成为可能,上电视、拍电视对许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与专业电视设备相比,与雇用大批专业电视工作人员相比,DV作品大大降低了影像制作成本,只需要付给DV通讯员一定的稿酬,就可以得到一条新闻,而且还有可能是独家新闻、时效性最强的新闻。DV的普及,正在打破影像领域的贵族化传统,重新确立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它的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3.
谢毅 《当代传播》2004,(4):66-67
本文就众说纷纭的DV影像在概念上做出了界定,并从传播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DV影像中融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特征。DV影像应细分为个人DV影像、独立DV影像和大众DV影像。因此,不能笼统地要求所有的DV影像走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应根据DV影像类别的不同,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4.
DV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影像记录方式,它的流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DV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新的影像创作的时代的已经到来。对于DV这个概念的解读,除了Digital video这种记录方式和记录设备之外,还有DV创作活动和DV创作风格两层含义。如果用时下在电视节目中的现象来来注解这两个含义的话:DV创作  相似文献   

5.
周婧 《新闻界》2003,(1):38-38,41
2002年,随着从凤凰卫视的“DV青年影像大赛”及央视《正大综艺》栏目向社会征集DV像带,逐渐在国内大中城市掀起了阵阵DV热潮。具有体积小、成像质量好、价格平民化等特点的DV,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作为西部文化重镇的成都,与京港两地遥相呼应,也在西部有力推动着DV活动。一、现状分析成都的DV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暗地妖娆”成都的DV发展始于民间。平民化的价格使DV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许多家庭购买DV来拍摄一些生活片断,如小孩子的成长过程、外出旅游、家庭聚会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这些DV作品是随意…  相似文献   

6.
刘文莉 《新闻前哨》2009,(8):102-102
DV新闻是由普通百姓用手中的DV将发生在身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拍摄下来,再送交电视媒体编辑播发的新闻。DV新闻以其真实感、原生态、鲜活性、新奇性等特点受到了受众的欢迎:同时,DV新闻大大降低了电视新闻的运作成本.丰富了电视新闻的片源,解决了电视台尤其是基层电视台经费不足、人员不足、选题单一等问题,受到了电视台欢迎。但DV新闻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DV(DigtalVideo)是一种数字视频记录格式。如今已为中国非专业影像创作爱好者(甚至是专业人员),尤其是年轻并富有创造力的在校大学生或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广泛使用,在主流媒体上DV类型的节目也出现并发展起来,这种现象带来了中国影像创作的解放,带动了电视传播的平民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介无疑是当今最为成熟最有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电视媒介的介入实现了DV纪录片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有效地整合了民间DV纪录片资源。但是,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电视媒介的主流化、大众化特征与DV纪录片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天然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史兴庆 《记者摇篮》2006,(10):18-19
10年前DV进入中国民间.同纪录片独立制作人相结合.从此民间纪录片创作进入了一个DV主导的新时期。 DV纪录片埘纪录片的发展功不可没。当年达到颠峰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外界和自身的众多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DV纪录片延缓了纪录片整体下滑的势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宇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DV数码摄像机在图像采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非专业人员往往将DV与家用的MiniDV等同起来。实际上,DV作为数码摄像机(Digital Video)的简称,代表的是一个包括家用入门DV、家用高档DV和专业DV的庞大的家族系列。由于在电视制作中大多采用价格较为低廉的1/4英寸(6.35毫米,俗称6毫米)数字摄像机,因此,本文仅对DV家族中的6毫米数字DV格式系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DV.即DIGITAL VIDEO,它不是泛指所有的数码摄像格式.而是专指一种半专业的影像技术格式。DV一面世,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灵巧轻便.它的平民价格,它的低技术指数要求,使人们拥有了获取和传递影像的自由权利。它的出现,拓展了民间的影像传播渠道。于是,DV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时尚.人们开始“DV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2.
张溶 《新闻前哨》2004,(11):66-67
DV,即digital video,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影像技术,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由于DV设备外形小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而成像质量较好,特别是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影像格式,可以进行多代复制,而且与现有电视专业格式相兼容。这种“价格平民  相似文献   

13.
余秀才 《现代传播》2007,(2):145-146
一、对DV"影像革命"的一些误解 基于DV携带操作的便利性及"草根性"特点,DV影像突破了传统影像贵族式与权威性垄断,使得一部分人也能够涉足DV影像领域.  相似文献   

14.
DV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纪录片多以电视,电视为创作环境和传播载体,随着数码、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创作的主体大跨度地泛化,DV纪录片就是在当前的经济水平,技术发展和创作欲望的情境中催生的。显而易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DV纪录片带入生活之中,DV纪录片的内容和思想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  相似文献   

15.
高校DV("Digital Video",指数码微型摄像机,可以引申为使用微型数码摄像机拍摄制作的电视作品)作品体现了青年学生对影像话语权的掌握.通过DV作品,他们观察和体验生活,表达意见,传达对各种问题的思考.这类作品成为社会影像作品格局中的一支力量.大学生DV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反映出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格,折射出他们观察生活的广度、深度,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态度,成为透视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的途径.DV创作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陈颖 《视听纵横》2004,(2):58-61
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后来有人使用DV来进行影像创作方面的实践,这使得DV超越了  相似文献   

17.
王琼 《视听纵横》2004,(5):60-61
DV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样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运用,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一部分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垄断局面,形成了一种新的化现象,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18.
1995年,世界上第一台DV机在日本产生后迅速风靡全球。DV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完美的影像记录功能,使得它成为随时随地记录人类生活保存人类记忆的最好工具;而DV低廉的价格、轻巧的机身、便携易操作的特性、借助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就能实现的后期制作及网络传播的发展等,则决定了它所实现的是平民纪录影像。DV虽然有一些为人所诟病的缺点,但它的出现昭示着平民纪录影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张可 《新闻爱好者》2010,(1):137-138
DV式新闻侵权的界定 学者王利明将新闻侵权行为界定为:“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的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伤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这里所谓的“DV式新闻侵权”仅是新闻侵权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指以DV影像内容为主、辅以评述的方式报道新闻构成侵权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肖像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