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神州学人》2002,(4):7-7
朱钅容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侨联界的王钦敏、李欲日希、谢文霖、吴承业、周秉德委员在《关于吸引和使用留学人员措施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吸引人才千万不要片面地追求数量,而要分清留学人员中人才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吸引和使用措施。那些在国外工作多年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最急需引进的。引进回国后,应为他们创造真正的“来去自由”条件。他们认为,应支持刚毕业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工作,以便他们多了…  相似文献   

3.
材料和用具 水,面粉,肥皂,盘子。我的问题 大家都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我想在盘子里玩这个游戏。只是,在这个游戏中,“老鹰”是不会飞、也不会动的,“小鸡”却很害怕它哟。 我的实验 把盘子放到桌子上,往盘子中倒水,直到盘子中有大半盘水就行了。等盘子中的水完全静止后,用两只手指夹一小撮面粉,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两章中,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及其应用可谓是重点、难点内容,绝大部分学生的体会是学到此处难度陡然增加,忽地感觉什么也不会了,都说到此才算真正体会到物理之难学.其实该部分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典型的应用,这一方向性必须让学生从牛顿运动定律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很自然地过渡到曲线运动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上的连续性,否则学生的感觉是牛顿运动定律只应用于直线运动中,到了曲线运动又出现了独立的稀奇古怪(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的理论体系,感觉就是难!  相似文献   

5.
《海外英语》2012,(1):14-14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see和hear这两个单词,但是你注意了吗,see和hear的动名词和不定式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呢,千万可别大意了。一起来学习see和hear的动名词和不定式的区别和用法吧!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我们先来口算下面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和与积,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为什么”和“怎么”都可以用来询问原因和目的,但“为什么”的用法相对单一。现代汉语词典中,“为什么”只有一个义项,即询问原因或目的;但“怎么”除了这个义项外还可以用于询问或泛指性质、状况或方式,可以用在否定式中表程度。当“为什么”和“怎么”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时,我们将“为什么”“怎么”同现的主要用法分为四种。  相似文献   

8.
徐玲 《特区教育》2014,(10):12-14
“粗心”是被常常挂在嘴上的一个词,想必,我们或多或少也都被说过,而这篇文章中,鲁鲁可是一位粗心的天才,和鲁鲁相比,我们平日的行为应该算是小巫见大巫了。不过,莫得意,我们还是要认真谨慎,不要和鲁鲁一样做了粗心的天才哦。  相似文献   

9.
田羽 《辅导员》2014,(8):88-88
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检验、体现,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慨念化,浅表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有的说理止于浅表,仅说几句常理常识,见解平常;有的对论证概念“整体打包”,缺乏分层解析,概念单一。这样的文章都没有生气和精神,更缺失说服力和思辩力,文章没有灵魂。那么,怎样才能使议论文说理充实丰富呢?在2014年江苏高考评分细则中明确说明,对观点中的重要概念要进行准确界定,并进行“分解”和“剖析”,也就是说,在议论中若能选取具有丰富思想含量、多种思维取向的语句来对所要论证的核心概念的含义作深入透彻地解析,那么能使思维的层次和深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岳阳留下了赞颂洞庭君山美景的千古绝唱《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由于此诗影响巨大,千百年来,古今诗集多所辑录。全诗28字,唯一字有异,即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的“色”字,在诸多版本中作“翠”字。此诗在古本《全唐诗》和今刊《唐诗鉴赏辞典》等典籍中,皆作“色”字,在《岳阳楼诗词选》、《岳阳楼历代名家诗词注评》等书中,则多作“翠”。笔者认同“色”字,其珲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农业教育研究》2006,(2):66-73
西南大学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一种共同育人地专业实习方式——顶岗实习。这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地重要途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从心里素质、身体素质,到技能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高校与中学地顺利接轨,积累了成功经验。顶岗支教的大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观察乡镇教育的现状,和“留守”的孩子们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体验中国西部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15.
王竞 《广西教育》2013,(22):23-23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基础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2012年秋季学期,广西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有以下感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一个“用”字,牢牢抓住“运用语言”这条主线,贯彻“即学即用”的教学原则。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感知和运用英语的机会,促使其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法促使学生在“用”中“学”,以“用”促“学”。  相似文献   

16.
王晓燕  陈鑫 《广西教育》2005,(10A):41-42
新课改已经全面启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学生喊出了“我是这么想的!”“我认为应该这样!”,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在大意与匆忙中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让课堂留下了遗憾。如果我们留意这份心声,一定会让课堂进发出喜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佘永 《中学理科》2008,(1):102-103
注重对能力和知识应用的考查,即侧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的考查,是高考发展的总趋势.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且能正确地复述、再现和辨认,是融会贯通的前提;注重挖掘试题中隐藏的多种信息,深究其可能的变化,这是灵活运用的关键.下面以一道有机题的变化为例,研究其可能的变化及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加深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的背景下。对新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对知识理解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顿悟思维”架起了原有的知识背景和需要解决的知识信息之间的桥梁。“顿悟”的发生源自学习主体面临一个与其已有的认知能力相冲突的问题,这种具有动机性的不平衡,促使学习主体对整个学习情境加以分析,发现情境中各个刺激间相互关系的意义。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策略,求得新的认知平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常会产生矛盾冲突,产生大量无法预测的思维活动,时而合乎逻辑,时而不合常理。笔者认为教师没必要回避这样的矛盾,也不需要包办代替。把问题讲透,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与冲突,使学生思维遭遇挫折,经受锻炼。必要时甚至可以人为“制造”这种认知冲突,造成学生的认知不平衡,促使其寻求捷径。自然生成,进而培养主动探究创新的能力和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以至”“以致”辨安徽省巢湖师专史国东“以至”和“以致”作为字形相近,经常使用的一组同音词,都是能单用在复句中以表示结果的连词,都可出现于后一分句的开头,但用法不同。然而,在一些报刊、杂志中二者不分,混用的现象屡有所见,语言实践中的这种误用亟须规范。...  相似文献   

20.
薛吉辰 《语文知识》2005,(12):14-14
“雎”是形声字,从“且”得声,读作jǖ,在古籍中多用于人名和鸟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水鸟,古时常用来比喻女性。 战国时有两个人,一个叫范雎,也写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策》中有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