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大学男女同校教育是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深刻变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大学基本完成了男女同校教育,从有限招收女生到平等接纳女生。大学争夺生源的需要、大学相关利益团体的推动及社会对平等机会的倡导,是其转变的主因。实施男女同校教育后,大学逐步废除了限制招收女生的"配额制"政策,大学课程和专业趋于多样化,校园社团组织更具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浙江出现了兴办女学的高潮,随着各地各类女子学校的创办,于清末民初建立了近代女子教育体系,直到20年代末,男女同校的普遍实行,标志着清政府实行的两性双轨制教育的终结,标志着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中学男女同学的实现,是"五四"时期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五四运动后,随着妇女解放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大学男女同校的实现,经过激烈的讨论,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学"男女同学"也最终得以实现,从而不仅促进了女子中学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中学教育经历了反复的"男女同校"和"男女分校"运动,最终形成了"教育形式上的男女有分有合,内容上有所区别"的局面。与之相伴随的便是学术界对"男女同学"问题持久的讨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论文集中在《教育杂志》,陆费逵、姜琦等当时著名教育学者都曾关注这一问题,对教育上"男女有别"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男女同校教育被认为是实行男女平等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然而,今天却出现了专门的女子中学。面对着此种现象,笔者试从男女分校教育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实行男女同校教育优点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6.
刘静 《考试周刊》2011,(31):191-19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学男女同校制度曾引起激烈争论,本文从理论、政策和推行三个层面对此时期中学男女同校制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同时也强烈影响和制约着思维,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性别歧视语言研究进一步揭示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一向被视为公共演说范本,但现有研究很少注意到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语言。本文将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作为分析样本,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发展为界点,分析了女权运动发展前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性别歧视语言的特点和典型表现,总结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变迁对性别歧视语言演变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们过去曾过于迷信隐身飞机的作战能力,认为它们执行任务时不会被敌人的防空系统损伤。但经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红色小组”的研究发现,现役隐身飞饥F-117和B-2只有在装备了基于计算机的任务系统,优化飞机航线后,才能实现雷达暴露目标最小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帕特·巴克的小说《联合街》深深植根于工人阶级文化,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女性的贫困生活,遭受的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歌颂了她们坚强、独立、自尊、自爱的人格,反映了她们对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的反抗,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主义以及后工业时代对英国传统工业造成的冲击。小说堪称表征20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女性生活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旧时代的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相当不易,男女地位更是不平等。蔡元培积极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接受教育,且主张男女同校。从蔡元培的言论以及实践来讨论其对于男女同校的观点,可以得知,蔡元培1901年便有“初、二两级”男女学生可以同校,再到1912年在教育法令中提出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到中学阶段的孔德学校里实现男女同校,最后到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实现了大学男女同校。蔡元培不仅是在言论上发表男女同校的观点,且积极的实践,他走在推动中国男女同校的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11.
高洁 《中学教育》2010,(2):56-59
美国中学女子教育向来追求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女子教育的分校与合校之说自美国教育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就存在论争,美国教育界对此也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探析了美国女子分校与合校教育的历史发展、社会背景以及其中的性别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2.
皮埃尔·勒鲁,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以宗教社会主义走向人类平等。他不仅对法国革命三人政治口号见解独特,而且对平等进行全面诠释。他认为平等无时不在,包含种族、民族、男女平等等。他的理论,特别是他对平等的诠释至今还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具有极高的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说《简·爱》是19世纪反映女权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品,书中通过对简·爱人生经历的呈现,宣扬了女性谋求自由、独立和平等进步思想。但因作者深受小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以及时代局限性的束缚等,导致书中简·爱的人物形象男性化,男女平等被物化,女性的生存出路依旧没有着落。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后期英国“白领女性”的兴起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社会化的结果。一方面她们进入原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提高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又处于该行业的从属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女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受教育机会,提高了她们文化素质,增强了职业竞争能力。同时女子教育保留了性别教育的模式,重建女子在行业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通过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素质,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意识是解决两性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One quarter of the 1958 British Birth cohort attended single‐sex secondary schools. This paper asks whether sex‐segregated schooling had any impact on the experienc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labour market in mid‐life. We examine outcomes at age 42, allowing for socio‐economic origins and abilities measured in childhood. We find no net impact of single‐sex schooling on the chances of being employed in 2000, nor on the horizontal or social class segregation of mid‐life occupations. But we do find a positive premium (5%) on the wages of women (but not men), of having attended a single‐sex school. This was accounted for by the relatively good performance of girls‐only school students in post‐16 qualifications, not by the wider range of subjects studied by both girls and boys at single‐sex schools. Men’s labour market attainments we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attending private schools and to parental class, suggesting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dvantage, while not related to coeducation, is related to gender.  相似文献   

16.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only‐child status on girls’ education indicate that the only‐child policy has had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engendering a child‐centered culture with a strong belief and shared interest among the urban community in educating the only‐child regardless of the child’s sex. As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by sex is frequently argued to be a key determinant for gender inequality, this finding seems to carry an unquestioned message that gender equality has been largely achieved for the only‐child generation. So far,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parental gender‐specific expectations for their only children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eparing boys and girls for their different school and social experiences.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0 families in north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parental gender‐specific expectations of their only‐children. Parents’ SES is also considered in order to see how class may interact with gender in parents’ expectations for boys and girls as only‐children. The study reveals patterns of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expectations based on gender, and to a lesser degree, clas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it would be over‐optimistic to believe that only‐child status and the equally high academic aspirations parents hold for boys and girls have done away with all the deep‐rooted factors against gender 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Drawing on Bourdieu’s social theor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policy efforts and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在最近40年里,近代早期英国消费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19世纪末以桑巴特和凡勃伦为代表的学者突破了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等学者确立的以生产为研究重点的理论框架,开始关注消费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西方学术界对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和社会史的研究开始了从生产史向消费史的重大转向过程,开启了消费史研究的热潮,至今已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过程,在深度上不断掘进,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对消费社会的出现、近代早期英国人日常消费行为、消费群体与购买力、奢侈消费与消费品的创新、消费空间、销售技巧和性别消费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并且受全球史等史学趋势的影响,日益从全球商品大交换的视角重新审视英国人在近代早期的消费。  相似文献   

18.
邓颖超是中国20世纪杰出的妇女代表,在长期的妇女工作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与中国妇女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妇女解放理论,为实现男女平等、促进男女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9.
HPM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在19世纪已经引起西方数学史家的注意,法国数学家泰尔凯、英国数学家德摩根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先驱者.20世纪上叶,一些欧美数学家,如卡约黎、庞加莱、史密斯等大力提倡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HPM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今天,HPM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新思潮之一.历史考察表明:HPM的学术源流是清晰可寻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高潮。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第二次高潮中,教育成为女性主义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她们认为,传统教育无处不表现出性别化的明显特征,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必须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以及“以男性为标准”的机会均等理论等分析框架,在实践上提倡建设性别公平化学校,进行社会公平化教育。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的表现,也是社会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