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努力追求形象美、情感美、文辞美、音韵美和风格美。语文教师应以优美的示范语言,经过淬炼的“传言”,感染、教育学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这里介绍几种方法和技巧: 一、以情激情 这种激情式的技巧,要求教师用形象的语言、激越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驰神往。“导语激情”是其中一种。一位教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是这样引入课文学习的:教师首先以深情的语调朗诵《红烛.序诗》,然后慷慨激昂地讲述:“闻一多先生是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他的一生就像一支红烛!1946年7月15日,先生为了争取和平民主,遭到国民党枪杀,死时才四十八岁,这支红烛为祖国流完最后一滴“脂膏”!《最后一次讲演》正是先生临终前的战斗号角,讲演以鲜明立场,爱憎感情,一泻千里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扣  相似文献   

2.
田晓伟同学问:怎样才能使演讲语言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这篇演讲词的语言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1.较多地使用感叹句。如:“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无耻啊!无耻啊!”“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叫我谈谈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讲演》的教学。我在文化大革命中间讲过这篇课文。那个时候,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帮八股;有些课文缺乏规范性,逻辑性不严密,语言经不起推敲,更没什么嚼头;还有的课文内容很好,但理论上太艰深了,不是中学生啃得动的。在这样情况下,《最后一次的讲演》被学生们特别地喜爱,他们自动地利用课外的时间朗读和背诵它,并且提出了一些我没有意料到的问题。一篇短短的讲演,在二十多年之后对青少年还有这么强烈的吸引力量,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主要的,是因为这不是一篇关在书斋里“做”出来的文章,它是一篇血写的  相似文献   

4.
课堂回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课前预习:1.学生阅读老师印发的关于《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鉴赏资料,理解三篇作品的情感,明确其抒情方式.2.阅读课文两遍.)一、明确学习重点师: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这里有个关键词——“情感”,除了梁任公的情感,这篇文章还写到了哪些情感呢?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点是:理解并掌握口头表达类文稿的特点——根据特定场合确定说话内容和选择恰当语言。它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三个要求和两篇教读课文共六个学习重点概括出来的。这与“单元提示”中说“着重训练听和说的能力”一致,只有理解了口语类文稿特点才更有利于训练听和说。 这一核心点在《最后一次讲演》的具体特点是 一、根据会议特定内容和到会人员有针对性地发表讲话。《讲演》的背景是昆明召开追悼被  相似文献   

6.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讲演词,其辞格运用灵活多变,运用对比、连用、兼用、套用、递进等形式将辞格衔接起来,给人以美感享受,体现了演讲修辞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又到了每周一次的演讲课。和平时一样,课代表将这轮演讲同学的名字、序号、题目写在黑板上,演讲课在“数风流人物还看这轮”中开讲。这时课代表悄声告诉我:“子瑛在哭,可能和晨锋有关。”我走过去,抚着她的后背,伏下身问她,她不理,只是更激烈地啜泣着。我写了张纸条递到课桌下给她:“眼泪为值得流的人去流,什么人能让你流下珍贵的眼泪呢?”她抬起朦胧的泪眼:“老师我不想参加演讲了。”我说:“你最后一个上台吧!”她不语,又伏下了头。演讲还在激烈地进行着,苏银莹深情款款播撒《母爱》的光辉,杨秀花声情并茂讲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郭东华…  相似文献   

8.
讲演,就是演讲,也叫演说,是当众口头发表言论的形式。讲演者一般事先写好讲稿,临场时宣读(讲);也有的事先不写讲稿,根据临场需要,发表即席(兴)演说,然后由记录人根据原话记录整理成演讲辞。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即兴演讲。这篇讲演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最后一次讲演》是悼词,也是战斗檄文。据记载,现场的听众或屏息静听或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被闻一多先生激动着、震撼着、鼓舞着,与先生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作为演讲稿,《最后一次讲演》的针对性和鼓动性强,语言通俗,极具感染力。从整体看,整篇演讲词的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李煌昭老师执教的《从果到因的三次探寻》着力分析作者推进论证的过程,先后讨论:为什么说李先生的牺牲是“昆明人的光荣”?  相似文献   

10.
徐锡举 《江苏教育》2000,(11):29-29
一位教师教学《学棋》这篇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向谁学棋的?”“他是怎样学棋的?”……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最后练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程式化,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  相似文献   

11.
《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讲演词,其辞格运用灵活多变,运用对比、连用、兼用、套用、递进等形式将辞格衔接起来,给人以美感享受,体现了演讲修辞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提示、设问阶段在学生自学课之前,一般说来,教师要作一点“提示”,即运用提示性的讲解,或交待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指点自学的方法,或来一点生动有趣的“课引子”等等.提示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两点:①给学生独立阅读创造一定的条件;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作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则采用设问的方法,即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教《最后一次讲演》,提出五道导读思考题:①闻一多先生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②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时,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那爱憎分明感情?③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④闻一多先生对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目标的定义、分类及制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与作用,本刊今年第7期曾作过介绍。但是,结合到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怎样分类制定教学目标、怎样根据目标进行教学和怎样用教学目标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呢?湖南师大教科所教学目标研究组有关同志撰写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等三篇关于教学的目标、建议和测试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在这三篇文章中,“教学目标”是以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以及写作者平时的教学、教研经验为依据制定出来的。“教学建议”提供了一种实现教学目标的设想。“双向细目表”是指知识和教学目标两方面的要求细目及其所占比重。制定细目表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的不同水平数量化。“单元测试题”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也可把它作为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为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就刊发的这三篇文章开展讨论,并提出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他们成长的一个转折点.怎样让这些新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呢?怎样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有效呢?这成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找来幼儿班的语言学习材料,很快发现在幼儿园的语言学习中,小朋友接触最多的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再仔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针对第一学段的目标也写着:“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决定着手研究儿歌在第一学段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就这样开始了个人专题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5.
“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这一领域调整的重点内容。在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运算技能技巧训练的情况下,该如何将目标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行为,使估算教学落到实处?前不久,在一次数学评优活动中,听了22节计算课,那单一的“为计算教学而教学”的目标定位,使我萌生了不少的想法。现以其中一节《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计算教学中渗透估算教学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浅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方法。”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课堂教学缺不了导入的环节,导入语的设计要精心,形式要翻新,技巧要娴熟,语言要幽默,这是一个总的要求。具体该如何设计导入语呢?下面,以我本人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几次“导入”来抛砖引玉,不知可否? 一、以学生为道具诱入新课 应用文教材中有《规章制度》一章。教材内容浅显,语言通俗,  相似文献   

18.
[写作导航]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撰写演讲稿的任务要求,我们已经从《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一系列课文的学习中,对演讲的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写作导航]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撰写演讲稿的任务要求,我们已经从《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一系列课文的学习中,对演讲的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且以现代诗为主。整个单元以“活动·探究”的形式来布置学习任务,分别为“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这是学生初中三年第一次接触诗歌创作,找准走进创作的入口是必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虽没有关于诗歌写作的目标要求,但是教材中关于“怎样写诗”给予了技巧点拨: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注意节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