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瓶梅》作者的家乡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金瓶梅》中酒描写的争议,已成为“金学”研究中一桩不小的公案。但以往的论者大多着眼于“金华酒”,而出现在《金瓶梅》中的其他多种酒则鲜见论及。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大量出现的绍兴酒的考量,得出如下结论一、《金瓶梅》的作者确实是以既有的生活视野为基础从事创作的,但却故意将家乡的地名回避了;二、这一做法正符合作者隐姓埋名遁迹于世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中,经常写到“金华酒”。这种酒指的是明时浙江金华府所产的酒,虚属常理,难作他解。但是,张远芬同志曾写了一篇文章专谈这个问题,断言“《金瓶梅》中所写的金华酒,根本不是浙江金华地区所产的酒,而是兰陵酒”。该文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并被收进《社会科学战线丛刊·文史论集》1981年第2辑。张文立论的主要根据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一句话:“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也”。对此张文有三点解释:1.“东阳”,指的是春秋时古邑名,  相似文献   

3.
对《金瓶梅》的五种主旨说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主旨新说:《金瓶梅》表现的是“理”和“欲”的对峙与两难。《金瓶梅》虽然在叙述层面表现出以“理”制“欲”的倾向,而在内的思想层面却是扬“欲”抗“理”,并形成“理”和“欲”的坚韧对峙,这体现了作者思想深处无法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在“俗化”《西厢记》 (1)的同时,又“雅化”了《水浒传》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市井文字”与“花娇月媚文字”并举之说。但张竹坡之着眼点仅限于艺术技巧,而未于《金瓶梅》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质做明显揭示。小说是形象的成长史 (3)。《金瓶梅》正是通过“雅”“俗”之间的变化笔法,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进行,而积累的资本又在畸形发展的商品经济中找不到正当出路,资本的力量冲击着陈旧的社会,变异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观念——这是一个世纪末的转…  相似文献   

5.
在主题方面,《金瓶梅》与《水浒传》关系十分密切,离开《水浒传》,就很难全面、深入地理解《金瓶梅》的主题思想。《水浒传》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的冲突形式:“官逼”与“民反”。以蔡京、高俅为代表的封建黑暗势力的恶行是作为梁山英雄人物的生活背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没能深入细致地刻画统治阶级各种人物荒诞腐朽的生活内幕和卑鄙恶浊的内心世界,这便由后来的《金瓶梅》来完成了。《金瓶梅》的故事,是由《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衍演而成。以西门庆一家发迹、兴盛到衰败为主线,写出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黑暗腐败与荒淫无耻。作为《水浒传》副线的“官逼”成了《金瓶梅》作者调动各方面艺术手法来着力描写的主线。当然,《水浒传》中体现“民反”意向的事件、人物、情节在《金瓶梅》中也得到了一定反映。因此,不可简单地把《金瓶梅》的思想内容说成“昏暗一团”,把《金瓶梅》作者的思想说成“绝望”。而“民反”一条暗线的被忽视,可能与其“崇祯本”对“词话本”的删改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同为“世情小说”,《金瓶梅》是肇始,《红楼梦》是以《金瓶梅》为起点发展起来的高峰。《金瓶梅》以描写西门庆家庭的兴衰历程为主线,把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人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穿插一些重大事件的描述,从而使故事情节显现出波澜迭宕的艺术效果。《红楼梦》明显地师承《金瓶梅》的这一特点,沿着《金瓶梅》所开拓的路子继续前进并且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9.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探讨《金瓶梅》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主要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对解开《金瓶梅》万千之谜和考定作真实姓名问题或许有助。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的作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说法中,“大名士说”是较有影响的一种。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仍会发现此论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块不被人们注意的死角。那就是它的诗词部分。《金瓶梅》及《金瓶梅词话》有着大量的诗词,以洁本《词话》而言,共有诗词362首,一是创作出现的错误,如混韵、重韵、失律、重字、串调等。从《金瓶梅》的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谬误来看,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绝对不是什么“大名士”或“名士”,甚至绝对不是中地举的“士”,《金瓶梅》的真正作,应该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是说书艺人的“脚本”。  相似文献   

11.
对《金瓶梅》的版本进行了梳理,认为现存所谓“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实刻于清初;说《金瓶梅》作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不过是三百年前的书商作伪;兰陵笑笑生不可能是《金瓶梅》的作者。  相似文献   

12.
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红楼梦》的创作,深受《金瓶梅》的影响,这当是勿庸置疑的。尽管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中并未提到《金瓶梅》这部书,更没有像称道《牡丹亭》和《西厢记》那样赞赏过《金瓶梅》,但在脂砚斋的评语中,有三处明确讲到这两部书的关系。其中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则眉批云:“写个个皆别,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壸奥。”(原脱“瓶” 字)壸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证了所谓“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实刻于清初,兰陵笑笑生不是《金瓶梅》的作者。文章认为将《金瓶梅》的作者说成兰陵笑笑生,这不过是三百年前的书商作伪,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兰陵笑笑生考证不过是一场大闹剧,这场大闹剧的演出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14.
有关《金瓶梅》作者的诸多推论,可归纳为3类:“大名士”说起源早,沿袭至今,但难释《金瓶梅》书中的许多疑难;“门客、老儒”说比较含糊;“民间艺人”说至今难以落实。将王世贞家的门人胡忠定为《金瓶梅》的作者,可解开围绕《金瓶梅》作者争论中的众多症结。胡忠善说评话,具有创作《金瓶梅》的能力、精力和各种有利条件,更主要的是胡忠可以解开长期困扰人们的《金瓶梅》与王世贞关系之谜。《花当阁丛谈》记载的胡忠,善“解客颐”,常能引起“座客皆大笑”,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笑笑生”。《胡氏家谱》中的胡忠,与王世贞家的胡忠若为一人,笑笑生冠以“兰陵”亦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中江淮次方言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瓶梅》中出现的“江淮次方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针对以往《金瓶梅》研究者漏注的部分,以及今人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词语注释》诸书中误注的部分进行了补释。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的早期刻本,就出现了“廿公跋”,人们还一度将其置于“弄珠客序”前。这个廿公是为《金瓶梅》作读书的丁耀亢。  相似文献   

17.
兰陵笑笑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倾向充满了矛盾,因而使《金瓶梅》有万千之谜,本文探讨《金瓶梅》文本既反叛“存天理、灭人欲”又张扬“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悖反现象,论证作者主要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或许有助于解开《金瓶梅》之谜。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从袁宏道万历二十四年(1596)给董其昌的信中评论《金瓶梅》“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算起。到2000年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为止,已有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中,前三百多年对《金瓶梅》的评价毁誉不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瓶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且成绩斐然。《金瓶梅》被日、德、英、法、韩、匈牙利等文译成全译本或节译本流传在国际文学艺术舞台上,《金瓶梅》遂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在《金瓶梅》研究中,已出版的《资料汇编》和各类专著上百种,论文数千篇。一本小说能在国内外掀起如此热潮还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一、《爱月美人图》即《金瓶梅》别名,77回的《爱月美人图》题诗即《金瓶梅》代序言,《爱月美人图》题诗后的作者署名“三泉主人”(王采)即《金瓶梅》作者署名。二、“三泉主人醉笔”的署名、王招宣府的故事情节和77回的回前诗表达了作者王采写作《金瓶梅》的动机。三、在《金瓶梅》所暗示的时间、地点找到了王采的历史资料,他是万历初年的徐州判官,判官的两个官厅所在地“新河口”和“河下”都被写入《金瓶梅》。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金瓶梅》是“大名士”与“非大名士”的联合创作。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中的“夫子自道”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金瓶梅》借抄《水浒传》文字中出现的种种错漏现象,人物塑造、情节描写中的抄袭痕迹,《金瓶梅》全书中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等若干方面的考察,为“非大名士”亦即中下层文人参与了《金瓶梅》创作问题,提供了内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