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经过近十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重点建设的几家中央新闻网站和各省级地方新闻网站,已经成功改变了网上新闻传播无序的局面,成长为主导网上新闻舆论的网络“主流媒体”。而当前,各地市新闻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是,对于地市新闻网站来说,在规模、影响力、竞争力上都无法同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中央级的新闻网站相比。  相似文献   

2.
“抓新闻”和“做新闻”是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有人可能会认为抓新闻和做新闻只有说法不同的区别而无根本性的分界,的确,如果我简单地笼统地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话,确实可以这样认为:仅就完成新闻采编工作而言,两者是一致的,而且事实上我们也往往混用这两个词,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两种提法所包容的记者思维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其实反映了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2014,(6):15-16
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总投资超2.8亿元,其"专注时政与思想"和主打"政经类新闻产品"的主张,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媒体思维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构架,无疑表明了这是个颇具规模实力又前卫时尚的时政新闻"网店",说白了,就是在网上做时政新闻"生意"的。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下,时政新闻是一种为主流媒体所专营的意识形态产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都经历过“网上淘金”。在拥抱网络时代给予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使用互联网络的利弊得失。新闻采编“网上行”能走多远?这关键取决于编辑、记者自身对新闻本源的认知程度和“网上行”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李宁 《记者摇篮》2006,(9):49-50
近几年,说新闻类型的广播节目纷纷涌现,这是资讯时代的产物,也是广播在以传播为中心转达变以听众为中心的进程中,寻找到消息密集型新闻节目较好的传播方式之一。集编采播合一的主持人根据自己的编辑意图交新闻稿件以叙述的方式向听众讲述新闻事件。主持人可以在新闻稿件之间进行提示、串联、“评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军事新闻日益被人们关注,在国内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中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不少网站还开通了专门的军事频道,每天刊登在网上的军事新闻成百上千。这其中有不少军事新闻新颖独到,可读性强,但同时也混杂了一些假军事新闻。2006年7月7日,《环球时报》以“军事假新闻缠上中国”为题,专门披露了部分假军事新闻的出笼经过和误导读者的情况。为了摸清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刊用军事新闻的情况,特别是选用《解放军报》刊登的原创军事新闻的情况,我们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3个中央新闻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和两个门户网站(新浪网、搜狐…  相似文献   

7.
李坚 《新闻记者》2001,(9):36-36
在 我们的报纸上 ,原生态新闻总是有限的 ,从原生态新闻衍生而出的新闻相对比较多。俗话说 :“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条原生态新闻往往可以带出许多衍生性新闻。原生态新闻好比煤与石油。一张报纸如果只是刊发原生态新闻而不注意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 ,就好比直接燃烧煤与石油 ,这是一种潜在的巨大浪费。在信息时代 ,新闻竞争不单看重信息数量与传播的速度 ,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新闻的处理。重要新闻的处理如要做到“准确、权威、丰富、深入” ,就应十分重视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这好比一块玉 ,你可以将它刻成国宝级的艺术品 ,也可以刻成…  相似文献   

8.
解析考古新闻“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焰 《新闻前哨》2002,(4):29-30
有关考古素材的新闻近两年来有愈炒愈热之势。从四川三星堆发掘、“彭公大墓”、老山汉墓、雷峰塔地宫开启,到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报纸追踪,电视直播,网上视频直播,可谓是全方位出击。媒体引发了受众对一向冷门的考古前所未有的兴趣与关注。  相似文献   

9.
王勇 《新闻爱好者》2001,(12):34-35
时下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教育要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作为新闻人,我首先想到了“应试新闻”。应试教育要的是分数,成绩定一生,一生考不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塑造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推而广之,应试新闻是计件工作量化的表现,它看重的是新闻的条数,每月的工作总量,并以此为根据确定各人的奖金额度。表面看来,这是按劳分配,貌似符合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即使在企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而新闻的“次品”标准则很含糊。素质新闻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10.
说到新闻文体,同行们一下子就会想到消息通讯和新闻评论这“老三样”。的确,长期以来,新闻人就是凭借这“老三样”打出了舆论的精彩天下,站稳了阵脚。近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老三样”已发生了裂变、分化和更新。许多新闻作品已突破原有传统文体范畴,呈现出综合交叉、鲜活灵动的态势。尤其是西方“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的引入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新一代的探索者们颠覆了传统的结构样式,并在“新闻实验”的旗帜下催生出新的品种和样式。《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最先打出“实验特刊”、“新闻实验”旗…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职责就是采写新闻,这个“采写”是靠自己的劳动,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现场进行采访获得。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无需在这里再写文作“论”。可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记者到网上抄新闻的现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网上下载新闻把它占为已有,发表在报纸上或电台里,这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声誉,也背离了记者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如果对照“八荣八耻”,那更令人汗颜。  相似文献   

12.
杨会飞 《视听界》2011,(2):62-64
新闻栏目是地方电视台追求媒体影响力的立台之本。纵观当下国内电视频道的主打新闻栏目,具有一定的共性:时效性强,在注重权威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讲究贴近性。但是,由于我国的频道资源很多,常常会有数家地面电视频道同时制作播出类似的新闻节目,新闻素材的同质化和播报方式的雷同化使得观众日益审美疲劳;由于网络的普及,许多年轻观众逐渐习惯从网上获得新闻;  相似文献   

13.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获奖作品除了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而自已辛辛苦苦采访了新闻素材,却无从下手,勉强写出稿子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拎出“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恐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何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语言既是新闻报道形式的体现者,又是新闻报道内容的承载者,追求新闻语言的真、善、美,力求新闻语言的准、整、活,从新闻理论层面上讲,这是采访者为了实现新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必须注意的写作原则和基本目标;从新闻实践活动上讲,这是报道者在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群众路线的统一中必须把握的传播功能和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趋向快节奏。广播面临的第一个冲击就是新闻量的增大,新闻播音员的播读速度顺理成章地走上提速的轨道。这是由播新闻向说新闻转变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广播新闻改革中各种节目异彩纷呈,尤其是主持人节  相似文献   

17.
王攀 《新闻世界》2009,(11):1-1
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但央企“新闻发言人”之所以还没有降生就在网上遭遇“板砖一片”.原因在于它的目的让人别扭:引导舆论、营造舆论、减少“负面新闻”。换句话说,这个“新闻发言人”不过是央企应对日益强势的民间舆论的举措而已。  相似文献   

18.
晚报新闻一般要求短小精悍,可卖性强,及时准确地报道身边的新闻事实.但是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晚报所有的新闻都是短小精悍的,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新闻市场的需要等,晚报也可以有长新闻,这两者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各有所长,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9.
(一) 现场短新闻用作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闻事实,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感染受众。报纸的新闻采写应该充分借鉴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这一特点,这是它增强与电视传媒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 第一,现场感可以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可信性。 报纸新闻多选用现场发生的可触、可感、可视的事实材料,可使新闻更具有个性、具体性、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增强报纸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使受众信服。 解放军报1998年7月对日一版的新闻《共产党员的位置在水线》,记者运用视觉新闻或目…  相似文献   

20.
时下,走光与露点的新闻在网络上的出现频率颇高。一些网站或小报的娱记瞪大了眼睛端着摄像机或照相机,拍下女明星或节目主持人的隐私,再配上文字发到网上。走光与露点新闻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原因是一些网站从业者放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