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两句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持此论者,把它等同于"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笔者以为,这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2.
树的翅膀     
2月14日 晴 一棵生长茂盛的树,在一次暴风雨中主枝被折断了。主枝上的巢空了,众鸟高飞尽,大难临头的鸟无一回首这棵残树。难道这树就这样死去了?不,没有主枝的树依然对生活充满渴望,那从前与主枝“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一枝小树枝担下了这棵树的所有责任——虽然它是如此柔弱,  相似文献   

3.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这是茅盾的《白杨树》。他的《白杨礼赞》是现代散文园地里的一朵奇葩,这与其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一、欲扬先抑文中先写在“黄与绿主宰的”“无边无垠的”“坦  相似文献   

5.
梧与桐     
<正>不知何时,一条通往海沟通着江的河边长起了两棵梧桐树。他们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道自己将要去何方,只是默默地生根发芽,吸取着土地的营养。他们一棵叫梧,一棵叫桐。虽说不像《孔雀东南飞》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梧桐树情深笃厚至死不渝,但他们也达成了默契。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看着日出的方向,每当夕阳收起最后一缕光彩,他们一同沉浸到夜幕的怀抱。十年了,梧和  相似文献   

6.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表现形式颇为特别,除文字外,还有卦爻符号,而文字又与卦爻颇多关联,在修辞上形成一定的特色。本文将《周易》“互文”分为爻内互文、卦内互文和卦际互文三类,以揭示其应用特点。本文认为研究《周易》互文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正确理解《周易》卦爻辞的含义,解决一些训诂问题;二是对探讨互文的起始及其形式变化有参考价值,并有助于明确“互文”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8.
杨树达先生的《中国修辞学》中的“参互”修辞方式与所谓的“互文”修辞格并不完全相同。杨氏在“参互”一章中所采用的四十个古例不能“一揽子装”,它们可以分为三大类:互文、互体、省略。  相似文献   

9.
日前笔者阅读了俞泽峰、梁秀慧两位先生的文章《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受益匪浅.然而,其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现提出就教于两位先生. 一、《解读》认为,《赤壁赋》中“这‘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诗经》中的《月出》篇存在互文关系”;又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处‘一苇’又与《河广》篇构成互文”.这样的互文关系又赋予了《赤壁赋》怎样的意义呢?《解读》认为: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论的"互文"与汉语修辞的"互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是西方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我国约定俗成地翻译成“互文”,这与古汉语修辞格的“互文”构成了字面上的巧合。论文认为,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理论含义也大不—样,但两者在语言修辞学、诗学以及思维的认知、表达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某些联系和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2005年8期《从一道考题看短语互文》文说“东食西宿”是短语互文,意思是在东家和两家食宿.这是因不明“东食西宿”的来源而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互文”作为修辞学术语,始见于唐代贾公彦的《仪礼注疏》。他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这是我国典籍中最常见到的互文的定义。审贾氏之言,“互文”之谓至唐时已被广大学林中人所公允了。作为古汉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礼记·礼运》中“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经传释词》就说“用亦由也,互文耳。”并把“互文”归为训诂学的“互训”。实质是避行文而在同一语境中换用成同义词,即所谓“同义互训”,例子最明显的莫过“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以入”中的“弹”和“竭”。为什么要抽换词面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得好,不  相似文献   

14.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论坛》在1993年第2期上发表了晏雪先生的《互文、对偶的貌合与神离》一文。晏文认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雪》)是对偶,“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不是对偶而是互文,鄙人以为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这是因为掌握“互文”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现今仍存在着忽视“互文”教学的现象。看下面两例: <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 <2> “主人下马客在船。”(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  相似文献   

17.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湓哺口pén悯然mǐn迁谪zhéB.荻花dí贾人jiǎ虾蟆陵háC.钿头diàn银篦bì呕哑ōuyǎD.嘲哳cháozhā铁骑jì慢捻niǎn二、下面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C.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下列各句与“主人下马客在船”所用的修辞方式不同的一项是【】A.秦时明月汉时关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C.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D.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各题…  相似文献   

18.
不少人总认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这两句诗分别描述了雄兔和雌兔不同的动作和神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沿用这一说法——“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而实际上,雄兔和雌兔的脚步和眼神并没有什么不同,“脚扑朔”、“眼迷离”是雄雌兔共有的动作和神态特征,这里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是“参互成文,合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20.
挚虞《文章流别论》提出有的文体“原出于五经”,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提出文章“原出于五经”,萧统则提出“文”的“随时变改”,认为诸种文体不依托五经,是随时代独立产生的,萧统的论证及选文实践是梁代“文”的自觉与“文”的独立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