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锻造心情     
我们的心灵随着心情的波动而活跃着,生长着,更迭着,它时常历经失败和挫折、误解和仇恨、荣辱与得失、烦恼与忧愁的叩问。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去《锻造心情》,要能《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给精神成长以正确的引领,获得“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请点亮你的心灯,在屡败屡战中越挫越勇,在上下求索中积极进取,让梦想成真,使心灵成为一棵会开花的大树!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紧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斟满诗情画意而传世。作品以其淡淡的喜与忧传达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寻求超脱而徘徊在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诗情画意之间跳动着一颗不宁静的心。过去的研究着意于作品的艺术成就,而对这颗不宁静的心探讨颇少,因此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去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作品的结构,而且可以进一步透过作者这颗不宁静的心把握《荷塘月色》的底蕴。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直的士大夫自出现以来一直秉持儒家入世之使命,同时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的感情也一直伴随左右,杜甫的这种忧患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佳人》给我们感受到的是两颗不甘寂寞的心的律动,一场心灵的艳遇。  相似文献   

5.
正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月《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字里行间散发着清新、自然的芳香,给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之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自然与心灵越来越远,精神越来越麻木,这本书带着我们回归心灵的纯净世界。尤其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再读这本《瓦尔登湖》,不禁对清澈见底的瓦尔登湖神往。  相似文献   

6.
钟亮 《语文天地》2012,(15):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偏概全,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既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学生。笔者深入阅读《荷塘月色》全文却有另一种发现:朱自清的心情并非"淡淡的喜悦",而是浓重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魏书生老师常说:“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是的,我们最初的梦想不就是这么简单吗?“守住教书的快乐,品尝教书的快乐。”当我们懂得享受这份快乐的时候,我们周围的孩子不也同时得到了另一份快乐吗?我们许多教师终日忙碌,却不快乐,是不是就是缺乏像魏老师那样的一颗拥有宁静的“平常心”呢?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教科书告诉我们,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真的是陶渊明思想的局限性吗?我觉得其实不然,在当时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里,正是他———陶渊明,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写下《桃花源记》,以唤醒大家那颗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唤醒大家那颗再创一个美好家园但已支离破碎的心,他正是想让这无数美好之心汇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来还老百姓一片安宁的土地。…  相似文献   

9.
女作家宗璞的这两段文字,描绘了草原别样的天空,令人神往。从中。我们能看出作者飞扬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坚守。进入我们思想的是一个向上不息的灵魂,是一颗纯净不染纤尘,没有丝毫负赘的心。它在辽阔的草原上空自由地呼吸,自由地飞翔,自由地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梦般的变幻。我们不禁要感叹:美,源于心灵的自由和本真。  相似文献   

10.
心静     
静,有时也称安静、宁静。它有多种含义,某个地方没有声音,可谓静;动的反义词也称静;而这两种静是可视的或容易被感受到的。其实,这世上还有一种不容易感觉到的静,那就是心灵的安静,我们可以称之为心静。在这个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人们的追求日趋多元化,心灵愈加躁动不安。留住宁静,守住那份真诚、善良和纯洁的心灵,已成为当今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找回自己那颗安静的心吧。在这浮躁的尘世间,这颗安静的心或许在某个角落里,已经被灰尘积压多日甚至多年。当你找到她时,或许她还完好无损,或许她已是千疮百孔,但她是属于你的,她是你拥…  相似文献   

11.
教育随想录     
(一)教师是光,是光源。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颗纯净的心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相互映照,一颗黑暗的心更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的照耀与沐浴。或者因幸福而宁静,或者因幸福而哭泣。当我们用一颗爱心与诗意去耕耘三尺讲台的时候,当宇宙之光、心灵之光融为一体时,一颗颗鲜活的生命已然成为光的一部分。教育是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是用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  相似文献   

12.
孙正军 《天津教育》2009,(10):29-29
一、心态的养成 保有积极的心态需要校长去引领,我在日常工作中,告诫自己也叮嘱教师们,务必要具备以下四种心态。 一是平常之心。一位哲人说:“保有平常心,是学会善解人意、自我豁达的最有效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平常心面对一切,守住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13.
大师手笔,至真至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我听了肖培东老师讲《金岳霖先生》的最大感动。语文课本该是那样美的。肖老师的语文课让我们回到了最纯洁的心灵,找到了原始而纯真的语文,我们的心仿佛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在热闹、浮躁、堆砌的喧嚣中找到了宁静的绿洲。在回味过后.静心反思。收益甚多。  相似文献   

14.
翻开《辽宁教育》2002年第3期首页,一行醒目的大字”向儿童学习”映入我的眼帘(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生鈜老师所作),我的心不禁为之一振,我一口气拜读了全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最强音,这是一种心灵的呼唤,这是教师灵魂深处的重大革命,这是构建良好师德风范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5.
感受静穆     
守住内心的宁静,便拥有了一种超群脱俗的风度,便进入一种仰首望月、低头看蚁、侧面浇花、躬身亲子的恬然境界。身处宁静之中,让自己那颗蒙尘结痴的心冉冉盛放,一瓣比一瓣纯净,一瓣比一瓣透明。我们与这种“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般的宁静已经揖别很久了——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言情小说的迷乱之中,我读着沈从文的《边城》,品着汪曾祺的《受戒》,有一种久违的舒畅与莫名的感动拨动着早已麻木的心。文学造诣不深的我,完全被两篇小说那匠心独运的文笔、那如诗如画的意境、那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所吸引,我似乎闻到了湘西地区那被白日炙烤了一天的泥土散发出来的泥土气息,似乎尝到了小英子顺手抛给明子的那几颗莲子的香甜。我深深陶醉于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人性之美、人情之爱的氛围中。爱在美中产生翠翠的世界宁静而和谐。柔和的月光、平静的溪水、薄薄的白雾……心上的人在水一方放声高歌,遥表情意。翠翠这个“成…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精彩而不失幽默的报告,受益匪浅。现取其中几个关键词略表感想。关键词一守住宁静2001年新课改开始实施,举国上下热情万丈,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几年过去,冷静反思后大家认识到,新课改所提出的六大方面中大多是我们以前曾经倡导过、实践过的。因此,魏老师提出要守住心灵的宁静,把以前做好的继续做好,不浮躁、不躁动。那么,如何守住自己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火力猛轰明清的科举制度(即八股取士制度),深刻揭露这种制度对文人学子心灵的扭曲和毒害。小说家吴敬梓在开篇第一回“敷陈大义,隐括全文”中便借王冕之口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呐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材内容:《新年好》是人教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十课《过新年》中的一首歌。教材分析:《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3/4拍,F大调,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有规律的“XXXX”节奏贯穿全曲,旋律主要采用模进的手法,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  相似文献   

20.
孟丽 《教育艺术》2021,(3):39-39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品,现在被选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中。全文仅85字,却成为千古名篇。作者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营造了一个美丽宁静的月明之夜,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全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