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企业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如何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对很多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系统地阐述了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2.
马雷 《华章》2010,(32)
在知识社会,知识型员工将是社会劳动的主体.全面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培育和激励,成为所有知识型组织团体和企业的迫切任务.文章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育激励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吸引、挽留和激励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组织认同是个体与组织保持一致并归属于组织的一种认知,通过提升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将显著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和敬业度,减少企业因知识型员工流失而造成的损失。根据目前知识型员工管理现状,文章以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为切入点,归纳知识型员工高专业认同而低组织认同的特殊性,分析造成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特殊性的知识型员工个性特征、工作特征和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的有效途径,旨在指导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4.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激励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是诸多企业核心能力的拥有者。目前企业知识型员工成为了各企业间争夺的焦点。如何合理使用知识型员工,如何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已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在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性、富于变化的知识型工作将成为新经济的主要工作形式,而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命运。因此,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心理契约的建立将加大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知识型工作成为主要的工作形式,知识的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更多的取决于知识的拥有、创造和利用。因此,企业的知识资本所有者—知识型员工就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了解他们的需要,有效地激励他们,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知识型员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影响这个群体行为的激励因素的研究,来找到适用于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从而为中国企业激励知识型员工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首先指出了激励、激励机制及知识型员工的基本概念,其次指出了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整合激励机制运行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市场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便是人才资源,知识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促使知识资本产生更大的效能,成为当前市场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特征、需求与激励原则,最后提出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市场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便是人才资源,知识型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促使知识资本产生更大的效能,成为当前市场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特征、需求与激励原则,最后提出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用心理契约最新理论来探讨如何与知识员工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使其成为使其成为吸引、激励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家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型员工作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载体,已逐渐成为家族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如何使知识型员工与家族企业相融合,如何有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国内外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以F家具连锁公司为例,对该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教师知识分享的重要途径。教师个体在态度、知识以及所处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将影响其社交媒体环境下知识分享行为及动机。为此,以知识生态理论为基础,从知识因子、知识主体因子、知识环境因子和知识技术因子四个维度,构建社交媒体环境下教师知识分享行为动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采集浙江省职业学校的341份教师样本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并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环境因子、知识主体因子以及知识技术因子,均能够促进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其中,知识主体因子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程度最深;知识主体因子在知识因子对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知识主体因子在知识环境因子和知识技术因子对知识分享行为的作用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知识分享行为活动,应激发其行为意愿,依据关键行为动机因素及对分享意愿的影响程度,结合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知识分享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E-learning中,学习者不仅注重获取知识,更注重知识在自身乃至其所在组织中的转化。“对外汉语学习可视化教学管理平台”有效利用远程学习交互策略,提供了协作互助的“做中学”环境、合适的实践情境与及时交流、共享氛围浓厚的学习共同体环境、合理的分类归纳工具等,实现了汉语学习者从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到认知和反馈的知识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探索教师指导关系对学生知识分享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有助于有效激发学生知识分享行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提出理论假设并利用271份有效问卷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教师指导关系对学生知识分享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学习动机和探索性学习在教师指导关系对学生知识分享之间起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导向调节了教师指导关系与知识分享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4.
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成果,从知识共享的基本概念、目的动机、过程模式、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知识共享的本质与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个部分,其中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的主要部分。知识共享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断相互转化中实现的。知识共享效果的好坏受到知识共享主体特点、内容特征和"共享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更多地重视隐性知识、强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为知识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关键。文章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知识共享的本质,克服知识共享的障碍,更加有效地利用知识共享的规律促进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任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而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为社会提供有效的知识指导,政府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与政府自身的知识共享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知识共享及其条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知识高度个体化。大学知识共享就是大学的教职员工、学生等人的个人知识财富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分离而成为学校的知识财富;大学知识的共享受到操作的方便性、规范性、个人共享收益和共享文化的影响;大学要实现知识共享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灵活多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张扬特长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相互信任的共享文化和开放的共享知识库。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享: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充分重视企业管理中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分享有四种主要方式:数据库方式、正式交流方式潜移默化方式、私人交流方式。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促进员工知识分享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stimonies of three male primary school staff members who utilised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in their everyday practice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schools. Th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s, illustrate how these three men interpreted SEL, and thei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SEB) skills, in response to their perceptions of pupils’ home-life. In particular, the sample identified the children’s fathers’ perceived ability/inability as a main cause of pupils’ SEB deficiencies. Consequently, the three male staff members maintained that in order to advocate and encourage alternative, appropriate behaviours, they should act as ‘replacement fathers’ and become ‘role models’. Th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existing debates relating to the notion of ‘positive male role model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propensity for staff to engage in parental blam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that call for a more democratic and cooperative exchange of knowledge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re made.  相似文献   

19.
当前远程教育分级教学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探索课程团队的教学模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团队在跟踪作业、组织学生网络讨论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团队教学,通过课程团队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团队教学和学生调查的实践研究,发现在远程教育中,课程团队教学可以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改变网络学习资源不丰富、不贴切的现象,促进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