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化学选修教材在《化学平衡》一章中设计了压强对平衡N2 O4 2NO2 影响情况的演示实验。1 实验步骤1 1 用大注射器吸入 2 0ml NO2 和N2 O4 的混合气体 ,使活塞达到Ⅱ处 ,并用橡皮塞加以封闭 (如图 1所示 )。图 11 2 将注射器活塞迅速压到Ⅰ处 ,再由Ⅰ处又拉到Ⅱ处 ,反复操作 ,观察现象。2 实验现象当活塞往外拉到Ⅱ处时 ,气体颜色先变浅又逐渐变深。当活塞从Ⅱ处压到Ⅰ处时 ,颜色先变深又逐渐变浅。3 教材对现象作出的解释3 1 当活塞往外拉到Ⅱ处时 ,管内体积增大 ,气体压强减小 ,浓度减小 ,此时气体颜色变浅 ;又由于压强…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当讲到氨气的还原性时 ,教师会通过下列反应 :4NH3 +5O2Pt△ 4NO +6H2 O4NH3 +3O2点燃2N2 +6H2 O进行对比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氨气的还原性 ,同时巩固复习前面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如增加一个演示实验 ,则无疑能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内容1 原理(1 )固体氢氧化钠 浓氨水 氨气(2 ) 2H2 O2MnO2 2H2 O +O2 ↑(3 ) 4NH3 +3O2 2N2 +6H2 O2 仪器、药品铁架台一个 ,2 5 0mL吸滤瓶 2个 ,1 0 0mL球形分液漏斗 2个 ,U形管 2个 ,报废的 1 0 0mL球形分液漏斗一个 ,双孔活塞 ,单孔活塞 ,胶…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Na2 O2 的性质实验值得研讨。一、教材P .3 2 [实验 2 5 ]最好用大试管 ,取 0 .3 g过氧化钠 ,用滴管滴加 1mL~ 2mL水后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检验产生的气体 ,木条复燃 ,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如果Na2 O2 的量少或滴加的水少 ,产生的氧气就少 ,用图 2 6所示操作通常情况下不能复燃。并且 ,验证完氧气后 ,还可滴加酚酞 ,通常溶液会先变红 ,稍一振荡就立即消失。接着 ,取一只 1 0 0mL的烧杯 ,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加 2 0mL~3 0mL水 ,再滴加酚酞 ,溶液显红色且不会消失。二、教材P .3 …  相似文献   

4.
1 实验部分1 .1 仪器与药品仪器 :U形管 (1 0 0mm× 1 0mm)、水槽 (Φ =1 2 5mm)、烧杯 (1 0 0mL)、带鳄鱼夹的细铜线电极、铁架台 (含铁夹 )、电炉、0v~ 40v晶体管直流电源或干电池组药品 :饱和FeCl3 溶液、琼脂 (AR)、KNO3 (AR)1 .2 实验装置与操作(1 )Fe(OH) 3 胶体的配制 :往 1 0 0mL烧杯中加入5 0mL蒸馏水 ,加热至沸 ,迅速滴入 3滴饱和的FeCl3溶液 ,再继续煮 1min~ 2min ,冷却 ,渗析 ,直到检测不出Cl-,即得纯化的胶体溶液 (浓度约为 1 .3 3× 1 0 -2mol/L)。同法制得浓度约为 4.43…  相似文献   

5.
高二化学课本 (试用本 ) [实验 6-15 ]有制硝基苯的方法 :在一个大试管里 ,先加入 1.5mL浓硝酸和 2mL浓硫酸摇匀 ,冷却到 5 0~ 60℃以下 ,然后慢慢地滴入 1mL苯 ,不断摇动 ,使之混和均匀 ,然后放在 60℃的水浴中加热 10min ,把混合物倒入另一个盛水的试管里。可以明显地看到 ,有一种叫硝基苯(C6 H5 NO2 )的油状物生成。反应式为 : HONO2浓硫酸△NO2 H2 Oa .剖析和利用。①两种浓酸混合会放热 ,混酸中加苯也会放热。②不可能生成间二硝基苯 ( 95℃ ) ,有可能生成苯磺酸 ( 70~ 80℃ ) ,但苯磺酸溶于水。③苯及其同系…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后 ,做了一些制备三氧化硫的演示实验 ,通过比较 ,下面的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效果好、演示时间短等优点 ,而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现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 :1 实验原理SO2 +NO2 SO3 +NO2 药品、仪器98%硫酸、亚硫酸钠、铜片、浓硝酸、浓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仪器装置见下图。3 实验步骤( 1 ) 1 2 5mL烧瓶 (反应器)装入 2 0克无水亚硫酸钠 ,注射器 2中装入 98%H2 SO4 1 0mL;具支试管中装入 1克铜片 ,注射器 1中装入浓硝酸 5mL;广口瓶中装入浓氢氧化钠溶液 ;( 2 )按装置图连接好仪器 ;   ( 3)从注射器 1中…  相似文献   

7.
何凌 《化学教学》2002,(8):26-26
初中化学九年义务教材第 1 8页〔实验 1 -1 0〕 ,是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如果按教材上的方法操作 ,用 90℃以上的开水 ,铜片上的白磷可在 3— 5分钟内燃烧。该实验虽然效果明显 ,但时间不易把握 ,且水温和水量不易控制 ,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改进后 ,大大节约了时间 ,且容易控制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 2 5 0mL的烧杯代替 5 0 0mL的烧杯 ,用 5 0℃—60℃的热水代替开水 ,并注入其中 ;用 1 0 0mL的烧杯代替铜片 ,并在烧杯底部一侧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另一侧放一粒比绿豆略小且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  相似文献   

8.
1 实验改进目的形象地说明Cu2 和C1-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作定向移动。C1-向阳极移动 ,在阳极上失去电子 ,生成氯气 ,Cu2 向阴极移动 ,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而析出铜。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电解氯化铜实验1,2 阴阳极碳棒 3 12 5mL烧杯 4 10 %CuSO4 溶液 5 2 0 %NaCl溶液 6 带孔的固定隔板 7 浸透琼脂的滤纸8 带孔的活动隔板 9 阳极室带孔的塑料盖板3 实验过程a .琼脂隔墙的制作①制琼脂 :0 .5g琼脂用 15mL水泡胀后 ,加热制成溶液 ,再加入 0 .5gKNO3 溶解 ,以增强导电性 ,冷却到粘绸状。②将滤纸…  相似文献   

9.
一、实验材料仪器 :玻璃管 ( 1 0× 3 0mm)、软木塞、棉花、玻璃棒、烧杯、量筒、漏斗、铁架台。药品 :FeCl3 ,Cu(NO3 ) 2 ,Co(NO3 ) 2 ,蒸馏水 ,氧化铝粉末 (细且均匀 )。二、实验步骤附图 实验装置将玻璃管的下端用软木塞塞好 ,在其上部放上一层棉花 ,压紧 ,再放入氧化铝粉末 ,边放边用玻璃棒轻轻压紧 ,使其成为较紧密而无断裂的吸附柱 ,整个柱长约 2 50mm左右 ,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如附图所示。分别配制浓度为 9%的FeCl3 ,Cu(NO3 ) 2和Co(NO3 ) 2 溶液。从配制好的溶液中各取 5mL ,混合后摇匀 ,将混合液…  相似文献   

10.
1 实验原理  氨通过三氧化二铬催化剂被氧气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4NH3 5O2Cr2 O36H2 O 4NO2NO O2  2NO23NO2 H2 O   2HNO3 NO2 仪器和药品  仪器 :锥形瓶 ,圆底烧瓶 ,烧杯 ,硬质双通管 ,鼓气球 ,双孔塞 ,单孔塞 ,玻璃管 ,胶管 ,石棉绒 ,酒精灯等。药品 :氨水 ,重铬酸铵或 (三氧化铬 )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蒸馏水等。3 实验装置图A 鼓气球 B Cr2 O3 C 石棉绒D 氨水 (5∶1) E 蒸馏水 F NaOH溶液图 …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 [实验 1 -4]是一个新的实验 ,有一定的难度 ,现谈谈对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1 实验事实1 .1 晶体之间的反应(1 )在小烧杯里加入 2 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 [Ba(OH) 2 ·8H2 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 5—8滴水的泡沫塑料(或玻璃 )片上 ,然后再加入约 1 0g氯化铵晶体粉末 ,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使Ba(OH) 2 ·8H2 O与NH4Cl充分反应。实验现象 :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 ,原来无色的颗粒状晶体慢慢变为粘稠状 ,最后成为糊状物质。实验过程中闻到有强烈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12.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微型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初中化学课本中第 5 3页H2 燃烧的演示实验 ,如按教科书进行演示 ,看不到蓝色火焰 ,为此 ,在教学中 ,如改成微型小实验 ,让学生随教师一起动手作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准备给学生每人准备小试管 1支 ,小烧杯 1只 ,锌粒 (1~ 3 )克 ,稀硫酸 (3~ 5 )mL .二、实验操作将锌粒少许放入试管 ,加入 (3~ 5 )mL稀硫酸 ,迅速用拇指堵住试管口 ,当拇指将要按不住时 ,点燃火柴 ,移开拇指 ,迅速用火柴点燃试管内H2 与O2 的混合气体 ,可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可看到试管中的H2 继续燃烧 ,在离管口约半厘米处有蚕豆大小的淡蓝色火焰 ,如…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必修 )第一册15 0面实验 6 5如图 1所示。用这两种装置演示铜片分别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 ,有以下不足之处 :1.反应中生成的NO2 ,NO等有毒气体完全逸散在空气中造成对人体危害 ,对环境污染 ;2 .不利于控制反应 ,只能是在反应物之一(铜片或硝酸 )消耗完全后 ,反应才自行停止。图 1 敞开体系的实验装置为克服以上不足 ,可把原来的两个独立反应体系合并为如图 2所示的封闭体系。图 2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一、实验用品仪器 :Y形管 ,广口瓶 ,烧杯 ,镊子 ,玻璃导管 (长约 2 0cm ) 4根 ,橡皮管 (长约 15cm) 2根 ,…  相似文献   

14.
高中化学第一册学生实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书中是用两支带塞的大试管,里面装有达到平衡的NO2和N2O4气体,同时放入两只分别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两支试管中颜色变化来说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样实验,现象固然很明显,但是有很多弊病:1NO...  相似文献   

15.
1 实验一设计一个实验 ,能通过观察到的明显现象 ,说明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用品 ]:集气瓶、烧瓶、分液漏斗、长颈漏斗、导管、橡皮管、弹簧夹、烧杯、量筒、水、CO2 气体、NaOH溶液以及你认为所能用到的仪器和药品。 [要求 ]:(1)选用上述实验用品 ,画出设计装置图。 (2 )简述操作并说明能明显观察到的现象 ,证明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这道题本身比较简单 ,但它的设计结果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同学设计了如图 1的装置 ,并说明 :当将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时如果看到水槽中水被吸入到烧瓶则…  相似文献   

16.
Na_2O_2与CO_2反应演示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2 O2 与CO2 反应放出O2 ,这是Na2 O2 的重要性质 ,利用它可将Na2 O2 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中作为O2 的来源。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都想亲眼目睹CO2 通过Na2 O2 后生成O2 。然而 ,课本上没有这个演示实验 ,为此 ,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 实验仪器和用品2 5 0mL烧杯一个 ,底部有孔的普通试管一支 (把大钉子钉尖向下悬垂于试管口 ,使其自由落体 ,即会在试管底部扎出小孔 )。稀盐酸 ,石灰石 ,NaHCO3固体 ,CaCl2 固体 ,Na2 O2 固体 ,带火星的木条。2 实验步骤(1 )在试管内依次装入石灰石、NaHCO3固体、C…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必修 )第二册 [实验五酚醛树脂的制取 ]所介绍的方法有如下不足 :1.装置及操作较复杂。2 .试管里的酚醛树脂不易取出 ,即使用乙醇浸泡 ,效果也不佳。3.每次做完实验 ,试管刷需全部更换。如果采用下列改进方法 ,则快速方便 ,经济实用。将大试管改成装青霉素的小药瓶 ,盛 1g(约一药匙 )苯酚晶体 ,再加 1mL甲醛 (约 1滴管 )和 0 .5mL浓盐酸。盖上带 5厘米长的直导管单孔橡皮塞 ,振荡。另取一个 150mL小烧杯 ,倒入 80mL沸水 ,迅速将小瓶放入进行热水浴。几分钟便可观察到小瓶内液体凝成乳白带红的固体———酚醛树脂。若…  相似文献   

18.
1 实验目的  Na2 O2 和CO2 反应是体现Na2 O2 性质的一个重要反应 ,由于是固体和气体反应用普通的反应装置不好控制反应 ,也不便于检验产物 ,所以课本上没有该反应的演示实验。本人经过研究发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 ,反应快捷 ,现象明显 ,对掌握Na2 O2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2 实验用品  大烧杯、小蜡烛、自制支架、棉花团、滴管、Na2 O2 固体、NaHCO3 固体、盐酸3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4 实验操作4 1 向烧杯中加 5 g左右NaHCO3 ,将点燃蜡烛和支架立于杯底 ,然后将包有Na2 O2 的棉花团置于支架上…  相似文献   

19.
实验室制备乙烯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中教材用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反应中 ,产生的SO2 、CO2 等气体难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我们将脱水剂改用焦磷酸 ,实验证明完全可行。1 实验操作过程(1 )焦磷酸的制备 (装置如图所示 ) 量取 3 0mL磷酸 (85 % ,化学纯 )放入 1 0 0mL圆底烧瓶内 ,加入沸石用强火加热至 2 5 5 -2 60℃ (注意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温度 ,温度过低生成不了焦磷酸 ,温度过高生成偏磷酸 ) ,得到约 2 0mL粘稠状液体。焦磷酸的吸水性很强不宜久存 ,一般都是现制现用。(2 )乙烯制备实验的操作 在干净烧瓶内依次加入无水乙醇 1 0mL和现制焦磷酸 1 2mL,放入沸…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教材中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反应在试管中进行 ,因试管内含有少量的氧气 ,实验时总有少量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生成 ,影响对一氧化氮颜色的观察 ;实验过程中有大量的二氧化氮气体生成 ,并溢到空中 ,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实验的可见度小 ,操作不方便。我们采取如下的改进方法 ,克服了以上不足 ,实验效果较好。1 实验原理3Cu 8HNO3(稀 )=3Cu(NO3) 2 2NO↑ 4H2 O2NO O2 =2NO23NO2 H2 O =2HNO3 NO图 1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1.铜片  2 .带小孔塑料垫片3 .稀硝酸  4 .试管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