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毅英  洪文建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3):15-26,122,123
以大学生的就业流动为研究对象,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考察中国大学生就业流动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因经济发展非均衡、制度性缺失和地方保护主义而在城乡、区域和行业中存在明显的主、次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因主、次劳动力市场差距较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学校类型与层次等教育因素对毕业生就业流向有重要影响。次要劳动力市场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两大市场间因存在较大垂直落差,从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容易,而逆向流动则十分困难且成本较高。主、次劳动力市场间的垂直落差和非均衡状态是相对的,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济、制度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连年扩招和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越来越突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文章阐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内涵及表现,分析了其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和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待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分割状态下的二元市场、欠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导向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出现了有失公平的地方。鉴此,政府应尽快打破就业市场的分割局面,取消人才市场保护,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毕业生就业属于高学历层次的青年就业,它在我国就业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本文在详细分析现有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工资竞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工作找寻理论和工作竞争理论,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思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由此推演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习和培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市场分割以及加强创业培训,出台普惠的创业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计划主导转为市场主导。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限制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对不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市场就业结构等措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合理就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计划主导转为市场主导。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限制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对不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市场就业结构等措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合理就业。  相似文献   

7.
毕业生就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后环节,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所讲的市场不是指狭义的市场概念,即不仅仅是指交易场所,而是指广义的市场,即运用市场规则对毕业生劳动力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的一种机制。所以,我们所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指的是在国家方针政策调控下设立,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形成的,由国家职能部门管理,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共同组成,调节毕业生流向,指导其就业的特殊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合理利用毕业生资源,指导毕业生就业,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怎样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是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前提是我们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由政府计划转为市场主导,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所重视.针对市场分割理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章通过打破制度壁垒、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和市场就业结构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与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笔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多重分割进行了总结,讨论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和一般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因素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既是一个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学校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的综合反映。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眼考虑,既要以政府拓宽就业渠道和建立开放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作先导,又要以高校开放办学和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作保障。  相似文献   

12.
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与现实生活中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使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分析就业心理,重视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探讨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很好的调适就业心理,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大家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毕业生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具体表现进行探讨,本文从不同的视角,矫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某些错误认识,并分析影响其产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实际学历与工作所需学历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总体来说,样本中约有57%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所需学历与自身学历相符,在剩余毕业生中,向上错配和向下错配的比例相当,不能认为存在过度教育.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等是影响学历匹配情况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专业不匹配和学历不匹配同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本文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调整学科结构是改善学历错配情况的有效措施.研究还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向上错配和向下错配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5.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劳动力市场和教育资源的制约,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是难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突破这一难题,职业教育才能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高校专业重复设置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对上海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专业重复设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解决高校专业重复设置而带来的就业问题,既要调整好已有的专业的设置结构,又要把握专业发展变化的新动向;既要靠高校主动自我调整适应,又要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7.
日本和美国在采取市场就业模式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等方面出台干预政策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这些政策对我国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高职院校、学生的利益,也是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通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提出高职院校为提高就业质量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当前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在于采取如下措施:不断创新理念、解放思想、树立信心;建立用人企业客户群制;建立学校与人才市场的长期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建立完善的院校级横向联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要将“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三级组织架构”,创造“三全”工作氛围;启动“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把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树立“窗口”意识,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内在规律.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