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因素以及生活环境,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影响因素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共同养育、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对家长和保教机构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采用"看护人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山西省大同市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方式进行考察,探讨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与其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旨在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积极的引导,从微观的家庭教育环境出发,为大同地区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提供建议和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人格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场所,所以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父母教育观念、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共同养育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四方面因素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的人格塑造、角色培养、良好品质养成等都源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家长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教养方式的意义及其特征、家长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家长教养方式的因素的全面分析,旨在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独生子女时代,儿童心理发展的双性化趋势成为必然。其中男孩的女性人格过度现象称为心理软性化。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当代独生子的健康成长,对于适应将来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也极为不利。社会、学校、家庭应改进教育教养方式,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独子生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愈发显得重要。本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7.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表明:婴儿早期的教育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农村贫困女童的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农村685名女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重点调查了150名贫困女童。结果: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比较在人格内外向(E)、神经质(N)两项呈现显著性差异;贫困女童与富裕女童在教养方式上比较也呈显著性差异,即贫困女童较少得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而较多得到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在艾森克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间相关比较中,贫困女童在精神质(P)维度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都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N)维度除了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一项外,与父亲、母亲其他各因子都呈显著相关。结论:父母亲教养态度和方式对贫困女童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各级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家庭都要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女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有研究表明:婴儿早期的教育与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关系。因此,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健康的家庭氛围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否定的、消极的、拒绝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而肯定的、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特征、社会交往、自我评价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首要因素。家庭中父母的正确养育方式、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以及家庭的完整都会对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改变教育子女的观念、提高父母素质、发挥社会“合力”、采用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于志英 《文教资料》2010,(29):226-227
不同的家庭教养、沟通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如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方式。当前。由于有效沟通的缺失,尤其是家庭有效沟通的缺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学校、家庭、学生都应加强沟通意识,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多是一种技术教育,这种技术教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格教养"的忽略。因此,分析现代教育背景下人的人格和"人格教养"问题,克服"人格教养"的片面性,增强现代人的现代人格意识,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现代"人格教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情况,研究者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文版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版对黑龙江省某地区两所高中高一至高三的18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情感温暖与理解型的教养方式比惩罚、严厉,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型更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臧楠楠 《成才之路》2010,(35):84-84
儿童期是人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所以家庭人际氛围,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他们的期望等家庭因素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包括专制型、溺爱型、严厉型、民主型、民主权威型五种,父母对儿童的期望有适度和不适度的。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与总结,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以及父母对儿童的适度期望都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湖北省8市18县(区)1850个家庭的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总体上有利于抑制儿童的问题行为,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效应因儿童个体特征、家长教育素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家长应采取何种教养方式以抑制儿童问题行为,既取决于儿童的个性特征,也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从家庭教育政策视野看,重点关注忽视型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重视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促进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家庭教养子女的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以及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早期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的模式、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心理学工作者及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则从意向活动与认知活动两种心理活动层面研究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对儿童人格发展与社会化过程的不同影响。不同阶层即不同社会背景(一般用父亲职  相似文献   

18.
董静 《教书育人》2012,(36):68-69
一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历史回顾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英文中的教养方式为Parentingpattern,因为既有精心照料又有教育抚养。"家庭一直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有一种包罗万象、最复杂、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家庭教育总是要为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服务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形式多样。下面追溯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起源及现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市240名初中生进行对照研究,分别从学习因素、人格因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这三个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困难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非智力因素与学习困难四者之间密切相关,人格因素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习因素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发现家庭的养育方式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水平、学业成绩等有极显著的关系。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观察和研究也证明: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英语成绩密切相关,子女成绩差主要受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环境不适、教养方式方法不当、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