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金玲 《文教资料》2008,(8):151-152
家庭环境是人最初的生长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家庭环境中,硬环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它对儿童人格形成的作用有限.而家庭软环境关系到人的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发展起着更直接更根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般人在常识上所了解的人格是指品格而言,也就是人的品格高尚与低下。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本人的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人格的形成更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成人成才,除了学校老师、社会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家庭成员间不仅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不同的学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使其形成不同的人格。在不良的家教方式下,其子女的心理、人格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则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家长合理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4.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松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4):143-146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其作用是学校和社会团体所不可替代的,家庭环境不同因素对子女心理、人格以及学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6.
良好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幼儿阶段正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从家长的自我教育着手改善幼儿形成良好人格的家庭环境、如何利用儿童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人格、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并升华为良好人格,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徐文娟 《文教资料》2014,(13):123-124
人的性格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比较稳定的倾向性态度。幼儿期是儿童性格开始形成的时期,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日常言行、思想作风、性格特征等,都会有意无意地在幼儿性格上留下深刻的印痕。本文通过对包括父母的日常言行、思想作风、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在内的家庭教育模式的考察,发现家庭教育模式对儿童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为保障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建议家长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通过言传身教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给予儿童一定的活动空间,并对儿童的言行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主要指人内在的稳定的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和在不断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通俗地理解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惯常行为模式。所以,在分析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因素时,必然要涉及到遗传、教育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骨》是新一代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讲述了利昂一家在唐人街生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家庭矛盾和生活压力下,利昂的三个女儿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神经质人格。借助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来分析三个女儿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从而揭示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不少研究者指出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由于缺少对其原因的深入分析,以至于对留守儿童提出的教育对策往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我们认为从出生到成熟,即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一个人人格特征、行为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心理特征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对留守儿童来说,亲子分离且身处监护人所在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研究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便儿童身心均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人格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反应方式主要受儿童早期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强调家庭环境和早期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现代家庭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而在家庭环境的诸种因素之中,家庭结构的完整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中无论是缺乏父亲还是母亲,都不利于儿童的教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代表着理性、权威、坚毅、成就的一面,他的爱...  相似文献   

14.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据文化人类学专家研究,人格中的领先感、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和攻击性、爱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同感等,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家庭环境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452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差,矛盾性、成功性、控制性突出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其不同的家庭环境特征。2.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差,矛盾性突出的家庭环境易形成子女不良的人格特征;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也与某些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会有不同的影响,而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儿童个性、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研究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人格结构及其对社会的反应方式是儿童在早期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强调家庭环境,强调早期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现代家庭儿童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家庭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危险因素驿青少年自然行为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形成自杀青少年的人格缺陷;二是作为自杀的直接诱因。造成人格缺陷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缺乏爱心、过分干涉和保护、虐待儿童等不良的教养方式以及婚姻不和、亲人死亡、父母心理变态等不良的家庭环境,直接诱因包括亲子冲突和被虐待预防自钉的措施很多人,人们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的国策为穗港幼儿教育比较研究提出了有趣的思路,在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穗港幼儿教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穗港幼儿的发展也必然具有异同步。人格的发展在儿童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日教育界已从过份重视“智育”趋向“均衡的教育”即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幼儿。在不同的社会、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穗港幼儿人格发展的现状如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都是一些有意义而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进行穗港两地的对比调查,希望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