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很多华夏文明优秀的文化遗产极具创新品质.西安在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建设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径,在促进历史文化基地建设中推进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传播创新体系和营销创新体系为大西安建设服务,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传奇式的交流史,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权威之作。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展现了东西方文明以两条丝绸之路为纽带碰撞、融合的宏阔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影响,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对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做出了学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3.
田素美 《东南传播》2017,(12):45-48
华夏传播研究历经40年,建构华夏传播研究理论体系,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势在必行。《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理论建构以"心传天下"为理论特质,以"大同""和谐"为华夏传播的终极指向,华夏五千年文化盛宴已经并将继续展示出中国人的传播智慧,充溢着人性的光辉。该书在华夏文明传播研究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个人生存发展、"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刚 《兰台世界》2017,(20):106-108
绵延1500多年的古"丝绸之路"是链接中西交流的大动脉,它全程约七千多公里,其中中国段有一千七百多公里。古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频繁,我国境内的中原和西域两地各族人民借助丝绸古道,传播器物和动植物、交流科学与技术,这种相互交融和对话,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雅 《今传媒》2014,(6):22-24
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丝绸之路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来研究,通过此道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此碰撞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各大宗教也通过此道传播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对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通过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重建丝绸之路成为了各国关注重点,亦成为了学界研究热点。本文从跨文化的视域下研究重建丝绸之路,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文化不能缺席;并总结提出重建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7.
《新闻春秋》2022,(6):F0003-F0003
11月5日-6日,“返本开新: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隆重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一百多位学者及多家学术期刊负责人共同相聚云端,就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国际传播的学术话题展开跨学科深入研讨,贡献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8.
郑雯倩 《东南传播》2016,(10):50-53
中国人的情感是人文历史的产物,中国人的情感传播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要想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心理,挖掘华夏文明中的传播情感思想十分必要。本文以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儒、道、佛三家传播思想作为内容,研究其中的传播情感论,汲取对现实传播活动有益的精华。在与自我的情感传播中,中国人习惯以情感体验认识自我、将主观情感投射自然界,同时又对自身情感有所控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中国人崇尚建立正向的情感传播,追求关系和谐的传播目标,并尽量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学术版图中,华夏传播研究以其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著称。在我看来,华夏传播研究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各个古典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传承至今的文明。为什么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它是如何传承至今的?显然,我们可以从传播和媒介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这正是华夏传播学在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对外传播是由传播机构和专业人员通过传播媒介,对居住在本国国境以外的广大人群进行物质、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在我国古代,对外传播活动主要是由各朝政府组织或鼓励下所进行的对东西方各国的交流活动,包括出使、通商等活动,以及伴随产生的物质、文化的互通有无和联系交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与其他文明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外来文化,同时也将自身的传统精华传播出去,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中国古代对外传播的发展进行阐发,并分析了其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极其灿烂的文明。我国古代文献收藏活动的发展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研究古代藏书活动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打开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密钥,并且有助于当代文明的完善与发展。通过对中国古代藏书活动的阐述,分析了文献收藏活动与文化价值观的关系,以期对现代的文献收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图书馆发展史。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记录有极其丰富的图书馆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分析和归纳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图书馆学智慧,是梁启超所言"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方法/过程] 利用价值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分析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学思想的构成。[结果/结论] 归纳出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图书馆学智慧的五个方面的构成,分别是:文以载道,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献价值观;藏书以传道,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价值观;治书以供治学,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功用观;爱书须传布,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藏书流通观;馆职为美职,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图书馆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rchives are preserved records of human activities. An account of Chinese archival development is as long as the written records of the Chinese history. Oracle bones, bronze ware, and wood and bamboo strips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recording forms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as they represented three major stages of archiv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arly Chinese archival documents were exclusively administrative records of the state. The basic guiding principles of archival organization throughout ancient China were the essential, imperial orders of the feudal society.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Chinese imperial archives and its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ast empir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相似文献   

14.
论古籍保护与利用在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更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目前,90%以上的珍贵古籍都集中在图书馆中,多方位的抢救、保护、开发历史古籍成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启动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全国图书馆开展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时机。图书馆应该把握机遇,贯彻中央精神,适时有序地开展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为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中,包含了许多中国古老的出版文化元素:汉字,笔、墨、纸,简册,活字印刷,卷轴等.一部中国出版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当代中国出版人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明、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来追溯现代精神文明的古典参照,试图探寻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可靠历史依据,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方法/过程] 以稷下学派为例,收集现代期刊论文和古代史书典籍,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古今思想文化的对比映射框架。分别通过古今文本的特征表示、主题聚类和思想聚合,实现现代文明对于古典思想的参照,并从治国理政、经济建设、法治思想、教育思想、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结论] 分析表明,现代精神文明与古典文化意识既相通又存在差异。现代的孝道、德治思想在稷下思想中都有所体现。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能够追溯到古典精神中品德教化踪迹。古今的法制建设在观念上趋同,但在形式上存在差异。经济建设体系的不同也影响了生态建设观念的差异。本研究的设计与实现初步展示现代数字技术对于映射古今思想对照的可行性,为数字人文中的精神思想挖掘提供新思路,尤其对于追寻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exchange relations on Silk Road, an anonymous online black market formerly located in a concealed por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dark web. The federal court case of Ross William Ulbricht, Silk Road’s architect and executive operator, constitutes the core of my source material, along with Ulbricht’s online statements. I argue that Silk Road represented an aggressively capitalist mode of exchange, marked by an absence of state economic regulation, a lack of status codes, an ineffective reputation system, and a resulting deluge of blackmail, scam, coercion, and monopoly. Contrary to its founder’s vision of a libertarian utopia, the digital free market in contraband was plagued with fraudulent economic practices, underwritten by a market logic that exploited the site’s unique infrastructure. The salient principle of economic relationality on Silk Road was not cooperation and freedom but deception and intimidation.  相似文献   

18.
陈勇  王瀚 《北京档案》2020,(4):14-18
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反映人类迈出的每一个步伐,成为认识过去和展望未来不可缺少的依据。档案通过自身的记载,向后人揭示历史的真相,而档案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古代档案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质。文章考察研究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的产生与演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与利用档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图书的当代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图书在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承栽了丰富的文化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化构建与文明进程中,中国古代图书依然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实证价值、史鉴意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出版与传播价值、文化产业价值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藏书家和藏书楼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经济越发达,社会越稳定,藏书事业就越繁荣;反过来通过藏书与学习,社会文明得以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