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高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领域,主要是指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同时,大学生个性发展既是高校教育中的题中要义,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高校管理中影响师生关系、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构建“以人为本、平等交流,师生共赢”的和谐师生关系,对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中服 《文教资料》2008,(14):97-98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学生,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构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构建"民主、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将从"更新教育理念"、"走进学生心灵"、"理解和宽容学生"等方面阐述笔者对新课标下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黄睿彦 《文教资料》2007,(15):29-3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和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高校师生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剖析高校师生关系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通过人文主义和独立人格的构建、师生沟通桥梁的搭建、和谐共赢目标的确立等途径构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以改善高校师生关系现状,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发展是教与学工作中的根本,学生全面地、可持续地发展,以及个性健康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当今新课改大力推行之际,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首当其冲,而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当从师生关系转型始,因此,本文对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中进行学生个性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胜 《教育探索》2003,(12):24-26
个性教育是素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实施个性教育必须注意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浅谈互动式教学与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构建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互动式教学可以使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发挥,可以调动学生参加教学的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互动式教学可促进高校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浅谈互动式教学与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互动式教学可以使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发挥,可以调动学生参加教学的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互动式教学可促进高校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车雪琴 《文教资料》2010,(16):159-161
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巨大。传统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对立与分离,直接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面对新的知识观,以及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的冲击,我们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本文指出,教师应从知、情两个方面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发展,给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构建一种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杨梦莹 《学子》2014,(5):100-101
正高校师生关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师生沟通不良,师生关系淡漠等现象突出,社会、高校、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都影响了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因此,研究分析高校师生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对改进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推动高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互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一些陈旧的、不良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  相似文献   

11.
张海涛 《文教资料》2007,(27):150-15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高等教育规模也相应迅速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向规范化和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使得高校师生关系出现新的特点,新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破除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科学的"学生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树立适应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师角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师生交流方式等措施,以促进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相似文献   

12.
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人际关系,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成效,并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改善中职学校师生关系,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完成职业教育目的,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克服主观因素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才能创造宽松的创新教育环境,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才能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作为师生关系主导方面的教师,应为创建新型师生人际关系作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品质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是推行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师生关系的定位影响着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就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呢?一、民主、平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民主与平等,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是现代课堂与现代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人格与权利的平等,是尊重每个人的参与权利和决策权利,是尊重差异,尊重多样选择,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特价值。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16.
时爱林 《考试周刊》2011,(56):145-146
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科学的育人方法去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本文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以展现人格魅力、优化师生情感、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为目标,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以教与学为纽带形成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在学校占据着统治地位,致使社会主义新型的师生关系未能从根本上确立起来,在不少方面依然沿袭了封建主义的师生关系。无数事实证明,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压抑、扼杀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它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显然格格不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发展个性,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彦 《教书育人》2012,(25):10-11
教师工作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过程。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的发挥,维系着课堂教学的气氛,制约着教学信息的传输,影响学生个性的社会化与心理健康。而师生关系正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包括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我国现阶段的师生关系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以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