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我遇到过这么一位家长。他的儿子放学不按时回家,和一群孩子爬到学校的大铁门上玩儿。这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我逐一找来了他们的父母,讲孩子行为的危险性。其中有一位家长居然惊喜地对我说:“老师,你说什么?我的孩子爬铁门?真的?他敢爬铁门了!真好,真好!”家长的反应让我一头雾水!也就是这位家长的儿子,读到高年级的时候竟然向他的语文教师提出:“我不写作文、不写日记行吗?我可以用图画来代替!”他的语文老师“慷慨”地答应了。后来,这孩子考上了美院。父亲的“另类”,让儿子也很有个性!父亲希望儿子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爬铁门是孩子…  相似文献   

2.
时至今日,口头上主张用“打”来教育孩子的人为数不多了,然而日常生活中家长打孩子的事却时有发生。这中间有没有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残余在作祟?街坊孩子调皮气人,有人慨叹:“就欠给他一巴掌!”孩子在幼儿园打闹,有的教师说气话:“如是我的孩子我就揍他一顿!”当然也不会真的去打。而对待自家的孩子则不同,  相似文献   

3.
开心一刻     
《家长》1999,(12)
小幽默打成一片一位家长正在翻阅孩子的成绩册,当看到“老师评语”一栏时,勃然大怒,伸手打了儿子一巴掌:“让你老跟同学打架!”儿子委屈地哭着说:“我……没跟谁打架。”“还嘴硬!”又是一巴掌。“你看这上面明明写着‘跟同学打成一片’你还不认账!”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心声     
儿子不好好练琴,爸爸发火了,一巴掌把孩子打哭在地。心疼孙子的爷爷赶忙跑来要教训儿子。这时,孙子在一旁止住哭泣,发话了:“爷爷,我只希望您能强迫你儿子弹一下午钢琴!”  相似文献   

5.
“不打”节     
生活中,许多家长见自己的孩子犯错了,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巴掌。我觉得这样很不好.所以,我要设立一个节日,叫“不打”节。  相似文献   

6.
这天中午,我正在向章校长汇报有关工作的事宜,从门外闯进一位气愤异常的家长和一胖一瘦的两个男孩,我们只好撂下工作。“校长,这胖小子整天欺负我的儿子,吓的孩子连坐公交车都不敢。”家长的话还没说完,虎背熊腰的男孩就叫了起来:“谁欺负你的孩子了?来,你说,我今天打你、骂你了?打你哪了?用什么打的?”天哪,这学生可“了不得”,只见他用手指点着家长身后的瘦瘦男孩,话如机关枪扫射一样令人难以招架,他的言行引起我很大的反感,也让我这名教育者感到脸上阵阵灼热。接着便是你争我吵,不容我们插上一句话。我静观事态,家长愤慨中仍不失大度,两…  相似文献   

7.
当我问几个学生“你认为合格家长应该是怎样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现在没有几个家长合格,整天就知道让孩子学呀学。”“作为孩子,你谈谈对合格家长的看法?”我进一步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学生们便提出了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不打孩子。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犯错误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找错误,而不是打一顿,来个“皮带炒肉丝”。有一名同学说他数学考了62分,老师要家长签字,几个同学一起回家时,一路上他都不吭声,问他原因,说是今晚要挨打了。另一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就装作头痛恶心,上次我就这样,结果…  相似文献   

8.
我的孩子上一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一般。我父母着急,叮嘱我们“管紧点儿,最好能请个家教”,妻子开始怀疑儿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同事也建议我给孩子换个“贵族学校”,我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儿子有三个令我欣慰的优点:自信,做什么事都认为自己能做好;执著,做一件事情如果没做完就不收手;善良,一个掉在地上的田螺都捡回来养着,自己被别人打了也不怀疑别人有什么恶意。这三点恰好是做一个好人、成就事业的基础,有什么比这三点更重要的呢?当然,儿子  相似文献   

9.
十、让孩子吃好 每一位当母亲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大口大口地好好吃饭,长得结结实实的。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要让那张小嘴巴乖乖地动起来还真困难。这不,我的女儿在未满周岁时,吃饭就开始捣乱了。喂饭时,她手拿勺子到处“侵犯”,还把饭菜往我们嘴里塞,不仅她自己吃不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我现在很苦恼。我有一个正上初三的儿子,他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知怎的,这两年,他特别怕和同学交往,尤其是和女生。每当他看到女生来我家时都会赶紧躲到里屋去,怎么叫也叫不出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由我造成的。儿子四岁时,我无意中发现他在摆弄自己的生殖器,我便使劲地将他的小手拉开,他“哇”地一声哭了。这以后,一发现他做这个动作,我就打他的屁股。儿子五岁时,一次我下班回家,发现他在家门口正和邻居女孩在互相摸对方的敏感部位,我的头“嗡”的一下就大了,什么也来不及想就冲上去扇了儿子一巴掌。儿子的哭声招来了周围的邻居,其中包括那个女孩的母亲。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孩子的无辜,那位母亲见人就指着我儿子说他品德不好。上小学时,一次,儿子从学校跑回来说他不想上学了,因为他在和女生玩游戏时,班里同学起哄说他是“流氓”。为这事我多次找过孩子的老师,事情本来已得到很好地解决,可不知怎的,现在他却突然害怕与同学交往,尤其是与女生,我多次和他交谈都不起作用,万般无奈中我想到了《家长》杂志,希望贵刊能帮助我和我儿子走出困境。?一位困惑的母亲  相似文献   

11.
我读了1995年第4期《家长》晓桥的文章《家长打孩子未必是无能》,有所感触,特别是文中提到的“我们现在的中老年人,有几个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父母的责打,而我们当家长的又有几个没有打过自己的孩子?”以此来证明打孩子不是“无能”,而是“有理”。我认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挨父母的打,或者作为家长打了孩子,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推出,我认为是不妥的。我翻阅过几本教育理论书,没有发现对孩子应该“打”的理论阐述,当然书上没有的也可以创造、发明,然而当我坐下来仔细回想十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就感到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是错误的,是不能教育  相似文献   

12.
这回该打谁     
爸爸也有比儿子考得差的时候,平时训斥儿子成绩不佳的威风全无,这回该打谁?原来做孩子的榜样并不容易,努力并不只适用于孩子,更考验着家长;教育孩子远不是一顿暴打、几句斥责就能达到效果。提升自己,才有资格让孩子听你的,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才不会拿着比孩子差的试卷而没有教育孩子的底气!这回该打谁@张金星 @王子  相似文献   

13.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4.
无辜的孩子     
《人精》里年轻父母是这样描述下一代的 :“他们早早地会爬会走会说外语 ,不足周岁就能拆玩具听电话和使用遥控器 ,……” ,作者称这一批现代孩子为“人精”。褒贬姑且不论 ,看看家长们对这一现象的反应吧。“他们太聪明太顽皮太狡猾了” ,家长们如此说。年轻的父母们不明白 ,自己明明种下一颗西瓜籽 ,为什么结出的却是苦瓜呢 ?自己付出了那么多 ,所得却非所愿 ,他们只有转而怪孩子自己不学好 ,不成器。这真是孩子的错吗 ?无辜的孩子 ,他们懵懵懂懂之中就被家庭按照社会现代小孩的标准塑造成所谓的“人精” ,他们从生下来起就似乎肩负着父母…  相似文献   

15.
教子的困惑     
“妈妈,今天某某又打我了。”儿子委屈地告诉我。“痛吗?”“有点痛。”“你还手了吗?”“没有。”“好孩子!你告诉老师了吗?”“没有,今天是王老师代课,告诉她也没有用的。”正在一旁看报纸的老公插话:“你为什么不还手?下次谁打你你就打他!……”我打断老公的话:“你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并拉过儿子“消毒”:“不要听你爸爸的,好孩子不打架,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什么不要听我的,我早就看不下去了!现在还有哪个家长像你这样教  相似文献   

16.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或来信,咨询孩子趁家长不注意拿家里的钱,或买零食,或玩游戏机。孩子的这种行为会不会发展为偷窃?该怎样制止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位山东家长来信说:“……我的儿子正上初一,特别爱玩游戏机,家里不给他钱,他就偷家里的钱。现在,他已拿过3次了,第一次我们批评了他,没打他。第二次我们打了他。可没多久,他又第三次偷拿家里的钱。最可恨的是一次偷拿同学的40元,我们痛打了他一顿。我们为这事儿特别着急,每次批评他、打他,他却说知道自己错了,可就是管不住自己,请问孩子偷拿家中的钱去玩,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一些年青的父母,在高举拳头,列数着孩子的条条“罪状”,扑向犯错误的孩子时,心中的信条是:不打不成器! 还有一些年青的父母,老爱责骂孩子,孩子在吃饭,也得听大人训斥、责备。他们在给孩子念“咒”时,心中的信条又是:不骂不成器! 真是不打不骂不成器吗?不。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来都知道打孩子不好,有的父母亲打过孩子后常常会心疼得掉泪。可环顾四周,有几个父母不打孩子,又有几个孩子从没挨过父母亲打呢?“打是疼,骂是爱”,“这都是爸爸妈妈为你好”,这样的话从爷爷那儿传给爸爸,从爸爸那儿传给儿子或女儿。每个做父母的在打孩子的时候,都有足够的“非打不可”的理由,可平静下来,多多少少总会滋生一些懊恼。进而或许会想:孩子该不会怨恨我吧?用“打”来惩罚孩子是不是太残酷了?偶尔打一次可以吗?象征性地“打”孩子有效果吗?为什么有的孩子打也没有用呢……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并不足为怪,欢迎您来这里交交心,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来信来稿请注明“‘打孩子之我见’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9.
幽默哈哈镜     
牢骚鸡跟牛发牢骚:“人让我们多下蛋,自己却计划生育,太不公平了。“牛说:“你那点委屈算什么,那么多人吃我的奶,谁管我叫过妈?”要喝水的儿子一个年轻的父亲好不容易把他年幼的儿子哄上床睡觉。前脚刚迈出孩子的房门,那小家伙就叫开了:“爸爸,我渴!”“乖乖,好好睡觉,不要再喝水了!”父亲亲切地说道。过了一会,那孩子又嚷道:“爸爸,我要喝水!”爸爸不耐烦,就警告儿子:“睡觉前不准多喝水,听到了吗?再叫,我可要打屁股啦!”又过了一阵,儿子小声地央求道:“爸爸,求你啦。你进来打我屁股时,顺便带一杯水给我,好不好?”搞得那位爸爸哭笑不得。很…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学校要孩子参加学生评教,儿子遵照校领导的指示,如实、客观地给每位老师打了分数,谁知这下却惹了麻烦。第二天,老师就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质问:“为什么给我打的分低?”孩子只好据实回答。面对老师的不满和气愤,儿子感到有点对不起深爱自己的老师,但自己打的分数却是按照评教表格的规定要求如实填写的,孩子又找不出错在何处。这着实让孩子感到迷惘与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