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慈善事业法》与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发生关联。从法的形式看,与《慈善事业法》相关的立法有中央层级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和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从已有的具体内容看,有的可以且应当被《慈善事业法》所吸收,有的则需要废止或加以修改。《慈善事业法》与其他相关立法的关系,涉及立法权限的划分和法律体系的统一,关乎慈善事业立法的科学性和有效实施。慈善事业立法需要重点关注并妥善处理其与民事法律、《公益事业捐赠法》、《信托法》、《行政许可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还需确立慈善服务等在立法中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2.
慈善事业在社会领域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尤其是温州慈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借鉴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经验,通过科学地引导慈善组织的发展,增强慈善组织独立性,宣传和弘扬社会慈善文化,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温州慈善事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王姝  毛淑梅 《时代教育》2007,(7Z):28-28
我国目前的慈善公益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水平上还比较落后,还存在公民慈善意识缺乏、社会宣传力度不够、相关立法滞后以及激励机制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公民的整体慈善意识不强,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原因,是我们目前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让公众重拾对慈善事业的信任与热情,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慈善组织监督机制的完善进行探索。从完善慈善监督立法、明确慈善组织独立法人地位、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慈善监督主体、建立第三方协调评估机构等角度尝试性提出完善我国慈善组织法律监督机制的探索建议。  相似文献   

5.
慈善事业发展得好坏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公民慈善意识较差、慈善立法缺失、慈善捐赠不足、慈善组织发展不完善等问题。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培养慈善意识、加快慈善立法、规范慈善行为、建立多元化筹资目标和方式、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慈善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慈善文化包括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和行为实践的总和。慈善文化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慈善意识等为目的,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为依托,以慈善知识、慈善价值观、慈善行为规范等为内容而进行的宣传、培训或系统教学活动。慈善文化教育对于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慈善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已逐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社会对慈善的理解还不够成熟,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刚刚起步.要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有深厚的慈善文化做根基.建设慈善文化可着力从培育慈善观念、完善慈善制度、搭建执行载体三个层面由内及外,全面切入,从而解决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个人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实践和研究证明,塑造符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现代公民慈善意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对慈善的渊源深入探究,不难发现,现代慈善的起源是宗教慈善,因此在现代公民慈善意识的研究中引入宗教情怀这一概念,对解读现代公民慈善意识有着深刻的意义。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宗教情怀在促进公民慈善行为,建立健全慈善事业运行机制和形成慈善事业价值评判标准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慈善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慈善文化包括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和行为实践的总和.慈善文化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慈善意识等为目的,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为依托,以慈善知识、慈善价值观、慈善行为规范等为内容而进行的宣传、培训或系统教学活动.慈善文化教育对于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慈善作为人类共同的道德事业,其发展的道德基础主要有三:以慈爱和同情为基础的情感伦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支撑;人道主义的理性义务观,为慈善行为提供外在规范和情感约束;慈善事业的道德价值目标,体现在互助行为的总体交换中。慈善是人们交互性的普惠行动,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的过程。慈善事业是对人类尊严和权利的维护,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途径,是服务于共同体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