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故事: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的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刻塑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长得又矮又胖,怎样才能为他塑造出美好的形象呢?为此,罗丹  相似文献   

2.
先看这样一个故事: 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却长得又矮又胖,怎样塑造出其美好的形象呢?罗丹为此伤透了脑筋。经过反复琢磨,罗丹决定着力刻画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出一位磊落、高尚和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3.
先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故事:罗丹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一次,他应法国作家协会的邀请,为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雕刻塑像。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但他长得又矮又胖,怎样才能为他塑造出美好的形象呢?为此,罗丹伤透了脑筋。经过反复琢磨,罗丹决定着力表现这位大作家的精神美,雕塑出一位光明磊落、充满了智慧的人物形象。他前后花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4.
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为了突出法国的大作家巴尔扎克的精神风貌,整整花了7年时间雕出了巴尔扎克的塑像:一个披着睡衣、双手叠合于胸前、昂着一颗大脑袋的巨人,两眼注视着人间,像在思索,又像蔑视……雕像完成后,罗丹把学生收来一起欣赏。一个学生说:  相似文献   

5.
罗丹是法国杰出的大雕塑家,1897年一天深夜,罗丹的工作室里灯火通明。四年来,罗丹为之呕心沥血地构思,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修改的巴尔扎克的全身雕像,今天就要完工了。  相似文献   

6.
巴尔扎克“着魔”有一天,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正在伏案疾书,撰写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此刻有位朋友来访,见巴尔扎克全心投入的样子,不便打搅,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突然,巴尔扎克走到他的面前,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大声痛斥道:“你,你,使这不幸的少女自杀了!”这位朋友被弄得不知所措。原来,巴尔扎克正全神贯注地赶写书中的欧也妮自杀的一节,并误把那来访的朋友当作是查理了。罗丹忘客有一天,法国的雕塑大师罗丹邀请他的好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维格来  相似文献   

7.
罗丹是法国杰出的雕塑家。他为大作家巴尔扎克塑了一尊雕像,叫了三个学生来一道欣赏。学生们一走进创作室,立刻不约而同地惊叫  相似文献   

8.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雕过一尊大文豪巴尔扎克的塑像。巴尔扎克披着宽袖长袍站立着,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仿佛洞察人世间的一切。罗丹想用这“雕塑的语言”来告诉人们,巴尔扎克之所以写出千古不朽的名著———“人间喜剧”的缘由。可是他发现,人们在瞻仰塑像时,首先被叠合在胸前的一双刻划得栩栩如生的手所吸引,无暇顾及这炯炯有神的目光了。于是罗丹毫不犹豫地用斧子将那双栩栩如生的手砍了。罗丹为什么要把“手”砍掉呢?因为他想通过“双眼”来突出塑像主题,而“双手”却影响了主题的表达。作文也是如此。“手”“眼”犹如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9.
一技 先讲个故事:法国艺术家罗丹,塑完巴尔扎克雕像后,让他的学生来欣赏。学生们不禁连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听后,反而提起一把大斧,把那双"奇妙的手"砍掉了。解释说:"雕塑要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只有这样做,才会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10.
写作文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要避免节外生枝的内容哦!罗丹是法国杰出的雕塑家。他为大作家巴尔扎克塑了一尊雕像,叫了三个学生来一道欣赏。学生们一走进创作室,立刻不约而同地惊叫道:"太美了!老师,我们从来没见过如此美妙绝伦的手。"谁知道罗丹听了学生的赞叹,不但不高兴,反而抄起一把斧头,砍掉那雕像的双手。学生们感到不理解。罗丹解释说:"我原来想通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天工作到深夜,他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相似文献   

12.
罗丹,法国著名大雕塑家。一天晚上。他终于完成了7年来精心构思的杰作——巴尔扎克雕像。他满意地注视着这尊雕像,心情激动不已。于是,他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巴尔扎克的雕像。一位学生看着看着,目光落在雕像的手上,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  相似文献   

13.
<正>法国巴黎艺术馆里,竖立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因为雕像的那双手(次要部分),太完美了,太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巴  相似文献   

14.
一技先讲个故事:法国艺术家罗丹,塑完巴尔扎克雕像后,让他的学生来欣赏。学生们不禁连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听后,反而提起一把大斧,把那双"奇妙的手"砍掉了。解释说:"雕塑要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和气质,只有这样做,才会突出主题。"看来,对于突出主题的部位要精雕细刻,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轻描淡写,甚至干脆砍掉。这种剪裁方式用在写作上就是详略得当。所谓"详",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  相似文献   

15.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学习之前请你们看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件非常有名的雕塑作品。同学们有知道的吗生:(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这是罗丹的《思想者》。师:真好。谁能介绍一下你了解的罗丹的情况。生:我知道罗丹创作一件作品做完以后让别人来看,人们特别赞赏他作品中的那只手。但是他觉得这只手有些喧宾夺主,就把那只手砍掉了。师:好,你讲了罗丹的一个故事,罗丹创作的那件作品是《巴尔扎克》。(出示投影片:罗丹头像)你看这就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板书罗丹)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雕塑艺术,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许多…  相似文献   

16.
在法国巴黎艺术馆里,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竟然没有手。原来,罗丹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其精神和气质。所以,罗丹果断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主题。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文章出彩,必须做到文体裁剪特立独行,力求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7.
教材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材究竟该怎样解读。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用心思考,才能艺术地解读教材。罗丹一生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巴尔扎克像”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舍弃一双“举世无双”却“突兀”的手.使巴尔扎克雕像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罗丹大胆地舍去精华,收获了精彩。这“舍”“得”之间的智慧。不正是我们教师解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时所迫切需要的吗?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介绍法; 2.讨论法; 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 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 2.比较阅读表格; 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相似文献   

19.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他的作品既具备雄厚、真实、科学的理性,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精神气质体现出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因此,罗丹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自身的精神产品,更代表西方雕塑发展史的高峰.分析罗丹的作品,借以加深我们对雕塑的理解,以及对空间的把握和对美的认知,同时也加强对自然内在之真实的探索,以及对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探索、发掘.  相似文献   

20.
一 据说,罗丹曾为巴尔扎克造像,雕成七个姿态各异的裸体,但不能确认哪一个最好。一直等到后来他读了巴尔扎克的作品,看到了拉马丁的传记里有这样的文字:“他的灵魂是这般丰满,所以负载他的沉重的躯体若无其事。”至此,罗丹才有了顿悟:这是一个生括在沉重现实中的巨大灵魂。于是,光辉的雕像以庞大而沉重的躯体、阔大而稳健曲步伐消失在黑袍酌倾堕中而告结束… 罗丹的雕像创造,能不能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