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始终贯穿着“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在对亲友、底层民众乃至一些罪犯的描写中 ,皆闪烁出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这表现了作家可贵的民间立场和善良情怀。然而其无节制地温情表达 ,多少也遮蔽了人生世相丑恶与残酷的一面。近年迟子建注意把温情的表达建立在对现实及传统偏见的深刻批判之上 ,故显得深婉动人又坚实有力。  相似文献   

2.
《北极村童话》奠定了迟子建悲悯中寻找温情的文学风格.通过童年经验和童话故事的支撑,以儿童视角展现了苦难中的温情这一主旨.迟子建在平淡的叙事与言语中,向我们表达她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善良与温暖.而对于人性之恶,迟子建既展示了她悲天悯人的情怀,又以不屈的信念为不幸的人们寻找出路.在叙事和构建过程中,迟子建执着地保持着难得的沉静和安详,穿透人心灵的温情与厚道,继而继续感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在对亲友,底层民众乃至一些罪犯的描写中,皆闪烁出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这表现了作家可贵的民间立场和善良情怀,然而其无节制的温情表达,多少也遮蔽了人生世相丑恶与残酷的一面,随着阅历的丰富和思考的深入,迟子建在《河柳图》与《疯人院里的小磨稻米》等近作中,开始注意把温情的表达建立在对现实及传统偏见的深刻批判之上,故显得深婉动人又坚实有力。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小说有着浓浓的乡恋情结.这种浓浓的乡恋情结,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说的乡恋情结缘于迟子建对乡土及乡人的热爱,因此,她的小说一以贯之地闪烁着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女作家中 ,迟子建是卓而不群的。她的早期小说着意描写东北边陲的自然景致和乡镇生活 ,而坚执民间立场、倾心“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则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在“爱与死”的传统题材领域 ,迟子建也作出了新的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迟子建温情的小说世界里,常常有一个不和谐的人物--“傻子“形象的出现,与她小说中众多充满灵气的人物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因为“傻子“形象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对迟子建的小说有更多层面的认识,“傻子“形象在迟子建的艺术世界中占有重要位置,透过对非常态的人物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认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代玉坤 《文教资料》2007,(29):22-24
迟子建的作品里浓郁的地域气息,人性的关怀,始终的民间立场,对底层弱势群体的书写,体现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关怀,对生命的关注和人性的思考,对缺憾生活的温情表达。  相似文献   

8.
于晓燕 《现代语文》2007,(12):68-69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清醒的智者。其对人格化自然的抒写,或通过移情手法描绘拟人化的风景,或展现人与动物的温情对话,表达了在经济理性时代一个作家所具有的可贵的人文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9.
温情是迟子建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迟子建的作品之所以感人,主要原因就在于她作品中始终闪烁着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鸭如花》中作家将这种温情散落在罪犯、徐五婆、钟如雷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万物生灵之间的相互关怀,凸显出"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作品《越过云层的晴朗》关于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与尊重的动人的描写,并以其那固有的温情之光和悲悯情怀表现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更普泛的尊重,这是对人性的独特的理解,这种独特的理解使迟子建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轻灵、博大而又朴素的宁静之关。《越过云层的晴朗》展现了迟子建对“伤痕”的别一样书写。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的底层文学作品以揭示和批判现实缺陷为内容,将人物命运推向绝境,渲染苦难悲情以凸显其对现实刻画地深刻,这种写作模式严重制约着文学的艺术性和对现实的真实表达。刘庆邦和迟子建以"温情"拓宽了底层文学的表现领域和艺术风格,他们没有拘囿于对外在苦难的详尽描述,而是从人性和情感出发,试图以真善美来表现底层生活的另一面。"温情"作为个体克服苦难、宽慰灵魂的途径让作品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有了积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的《伪满洲国》以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来展示历史,以揭示人性的深刻而带给我们一段耳目一新的伪满历史。本文从苦难、坚忍、温情三方面分析作者在《伪满洲国》中表达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3.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温情往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其中短篇小说中一以贯之,然而这种"温情"的叙述在对人情的书写、对自然的关注中也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感伤。与此同时,在这种"温情"与感伤中竭力构络着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15.
当代作家迟子建从步入文坛到今天,一直执著地抒写着她故乡的山水风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蕴涵诗性的乡土家园。本文从对底层民众的世俗关怀、以温情书写人性中的丑恶和“大爱”、“无我”的宗教情怀三个方面来分析迟子建乡土文学作品中对自然和生命的那种黑土地般宽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萧红、迟子建这两位从东北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女性作家,有着同样强烈的乡土意识。但在具体内容和情怀的表达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萧红带着满腔的沉痛和悲愤揭露东北的蛮荒愚昧、丑陋黑暗,意在批判和启蒙;迟子建却是怀着异常的温情和眷恋书写乡土的纯净和谐、宁静朴素,意在缅怀与挽留。  相似文献   

17.
迟子建一直以其独特的文风屹立于文坛,以清新灵动之风淡然地远离斗艳争奇的姹紫嫣红。她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无不洋溢着温情之光,虽然也常常散发着浓郁的感伤之情,但其总体特征是温情主义。温情的力量散见于她文章的处处,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很喜欢迟子建。在我的印象当中,迟子建的文字总是凝结着一团融化不了的白雪,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她很少刻意地去诠释和展望什么,而是把温情的批判和人性的光芒作为打动读者的精神力量。那大量采用的儿童视角和宁静而辽阔的艺术视界,那犹  相似文献   

19.
从"回归式结构"看迟子建的温情主义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子建许多作品的结尾都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回归式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大团圆”而具有独特的品质。它集中地艺术性地表达了作者的温情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拒绝生活中的苦难,但拒绝在苦难中的绝望和沉沦。它认为一切都有因,一切都可恕,一切都会变,一切都可盼;一切都是美。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多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作者擅长以温情的笔墨描写他们的酸甜苦辣,使得许多读者倾向于重视其作品中温情的美,而忽视了从作品情节的安排布局角度,关注温情在小说中作为作品表现手段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