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张小刚著《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这是一部关于佛教传播过程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佛教圣迹、灵异感应事迹以及各种瑞像图即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图像考证,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按照图像来源的地域划分和类别,对敦煌佛教感通画中天竺、西域、汉地等地区的各种图像进行了考证,分别介绍这些图像的内容,探寻图像的文献依据,分析图像的特征及变化。中篇为综合研究,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对敦煌瑞像图的通式和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西域的民俗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中。其中有佛教故事画中的民俗文化;供养人画中的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中的民俗特征以及石窟壁画中的菱形格装饰等。其人物形态的造型已典型西域化。  相似文献   

3.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概述谢生保佛教故事画是佛教艺术最早的表现内容形式之一。它比佛像画、说法图、经变画、供养人画出现得早。公元前3世纪,建于古印度的巴尔胡特和桑志大塔上,已雕有大量的佛教本生故事画,此时单独的大型佛像尚未出现。由于佛教故事画内容丰...  相似文献   

4.
利用近年新见《大唐皇帝皇后供养图》线刻画与敦煌莫高窟《帝后供养礼佛图》粉本草图,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在敦煌壁画中多次出现的帝王形象,揭示了皇权统治者的形象对宗教艺术表现的深刻影响,指出经幢石刻线图与墨线纸本草图,虽然均没有真正转换生成大型石窟壁画新图像,但是不仅可见中古时期佛教艺术创作中的帝王政治庇护因素,也可见唐代皇帝、皇后形象作为“夫妻家庭与政治艺术”的图像流传,在宗教文化诸领域中不仅成为教化民间信徒的理想粉本,也成为国泰民安与积攒功德的祈求心愿。  相似文献   

5.
本文据唐玄奘的译经,详细论述了敦煌石窟壁画中依据玄奘译经绘制的经变画,特别就各时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变、天请问经变、十一面神咒心经变、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变、十六罗汉像的流行情况作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对昙旷、乘恩、洪NFDF1、法成等高僧的研究,说明唯识学派学术思想在敦煌的传承和影响.并据<大唐西域记>等的记载讨论了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瑞像图以及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  相似文献   

6.
敦煌石窟壁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技巧之精湛,堪称稀世之珍。它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七类;一、佛像画(或称尊像画);二、佛教故事;三、传统神话题材;四、经变画;五、装饰图案;六、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和戒律画);七、供养人画像。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中现存唐宋时期的刷牙图甚多,据笔者调查所知,至少有14幅,它们分布在弥勒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中(见附表)。我国古代有关刷牙的绘画资料仅见于敦煌壁画中,为我们了解古代风俗习惯和佛教仪轨提供了形象资料。近年来,笔者阅读了所能见到的有关敦煌壁画刷牙图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的作者由于对敦煌壁画了解不多和其他诸原因,他们的文章介绍得部不全面,一些问题没有深入探讨并有若干错误。本文试图澄清些问题,并考论前人没有涉及的一些问题。《弥勒经》和降魔变文》仅言众生”求出家”、”归三宝”,没有提到具体出家过程,部分弥勒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中有刷牙图。前人没有对敦煌壁画刷牙图作过全面的调查。周宗岐先生《揩齿考——从敦煌壁画“楷齿图”谈到我国历代的揩齿、刷牙和洁齿剂》和日本山茂先生《刷牙历史溯源》仅仅谈及晚唐196窟刷牙图。前几年竟然  相似文献   

8.
敦煌莫高窟早期西魏大统四至五年(公元538——539年)开凿的285窟壁画中的禅定比丘图象有独特的特征。这种山中或草庐中坐禅修行的比丘图象,还见于中亚至日本辽阔地域的佛教艺术品中。我对阿富汗至日本现存佛教石窟壁画进行具体地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敦煌285窟之意义。禅定为佛教出家者最重要的修行,即坐禅瞑想。随着佛教的传播,各地可以看到比丘们在山中树下和草庐中禅定之事,由此佛教从中亚传播至东亚的过程中,便产生出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分析.将传统技法"十八描"与敦煌壁画中的线描及古代西域绘画的技法进行对比.将敦煌壁画中各时期的线描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曹衣描"、"凹凸法"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一种造型方法,曾运用于古波斯绘画,然后通过佛教艺术融入中国画.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在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西域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品,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历程的典型缩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壁画艺术的鼎盛时期.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新成就,以及艺术家们不断的探索和创作,壁画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产生了许多传世珍宝...  相似文献   

11.
胡素馨教授著《衍相:七至十世纪中国和中亚佛教壁画》,2004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后的中译本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序文叙述了此书的学术历程,以及作者与中国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些背景情况。此书是作者对整个佛教艺术史和敦煌石窟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有关敦煌壁画创作过程的深入研究,并讨论了敦煌粉本与白画两种画稿,以及绘制绢本画幡和纸本仪轨图的不同画稿等问题,在内容、方法上,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一) 龟兹石窟群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心柱窟和少量的方彤窟,保存着乾闼婆故事的壁画。(见图版一至六)乾闼婆是佛教艺术中引人注目的形象,几乎遍布各地石窟,然而乾闼婆故事的壁画,在龟兹以外的石窟中,尚属罕见。乾闼婆的故事画,是龟兹壁画艺术  相似文献   

13.
论以中亚粟特、乌斯特鲁沙纳、吐火罗斯坦和中国新疆和田、库车等地以及甘肃敦煌的佛教壁画为研究对象,对各地区壁画的色彩运用和绘画风格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每个地区壁画的绘画风格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来因素影响,但总是以一种风格为主。论还对各地区使用的绘画颜料进行化学分析,说明了壁画颜料的成分和产地。中译得到作授权,首次在国内发表,分上下篇,上篇是中亚壁画的艺术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敦煌和瓜州两地西夏时期石窟艺术的壁画题材、造型风格、供养人构成、艺术功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敦煌与瓜州在西夏时期因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动荡不安的敦煌,由于历史的惯性继续了归义军时期的制作佛教艺术的热情,但仅限于改建或补绘前朝石窟;而相对稳定而强势的瓜州则营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原创性极强的新窟,集中反映了西夏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5.
作者走访了敦煌、楼兰、西域北道、西域南道、中亚以及印度等地,介绍了《法华经》在西域至中亚的影响力,梳理了法华思想的传播路径,指出传播《法华经》的重要据点是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敦煌壁画中的"二佛并坐"图像的渊源在今天吉尔吉特的霍杜尔(Hodur)。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开通后,敦煌因地处其"咽喉之地",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成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文化交汇大舞台。本文即从"时"(时代背景)、"地"(地理环境)、"人"(求法开窟僧)三个方面,综合论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敦煌莫高窟的开窟因缘,指出乐僔等人最初营造的佛窟形式与内容,一定是既有浓郁的中亚、西域风貌,又融合了中原汉地风格,展现出多民族文化艺术风情,为一个多元文明、昌盛繁荣的莫高窟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是佛教思想与佛教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画中有初唐至宋、西夏时期的地藏图像约140幅,本文主要对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殷光明著《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敦煌壁画艺术中与疑伪经相关的图像及资料进行了梳理和综合研究:一、导论;二、敦煌的疑伪经与图像;三、敦煌壁画艺术与传统神话题材;四、佛道相激;五、佛儒相融;六、佛教与王道政治;七、敦煌石窟中的地狱图像与冥报思想。  相似文献   

19.
小超 《小学生时代》2011,(11):18-22
第一站 中国 敦煌 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敦煌是甘肃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20.
<正>赵声良先生著《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敦煌石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4世纪到14世纪,延续千余年之久的敦煌石窟常建常新,创造出了与印度佛教艺术和佛教理论不同,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佛教艺术和佛教思想。全书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将敦煌石窟艺术分为十六国北朝、隋代、唐代前期、唐代后期、五代宋西夏元等五个时期,对敦煌石窟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从洞窟形制、彩塑艺术、壁画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