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10,(2):F0002-F0002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是在叶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历经15年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部系统探究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专著。  相似文献   

4.
赵洪涛 《上海教育》2009,(15):96-97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叶澜教授致力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改革。她主持了《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孰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6.
张磊 《今日教育》2013,(1):72-74
叶澜,1941年12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以深厚的思想和广泛的实验影响了当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1994年,在教育学术领域已功成名就的叶澜,怀抱着对教育的理想、对生命的敬畏,带着她的实验团队,毅然走出象牙塔,直面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实践,以激情、睿智和勤勉,开创和51领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和“新基础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7.
“新基础教育”以面向21世纪、创建中国基础教育新型学校为主要课题,以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为基础,强调更新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强调更新师生在校生存方式,使之由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在班级建设方面,我们体会到,“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创建民主集体,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校变革中运行机制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变革的重心下移,使学校自主运行机制得以呈现,认识机制的层次、类型及价值,可使我们增强学校变革的自觉意识,对机制的研究,是使变革走向稳定、走向成型的关键。“新基础教育”成型性阶段对学校机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正在形成“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的治校机制”、“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的实施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机制”和“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对学校运行机制研究的反思表明,机制不是对理论逻辑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一些改革措施的尝试、试探、调整、乃至重建的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实践逻辑。目前基地学校正在尝试进行中的创新性改革策略,同时也正在显露出新的机制雏形。  相似文献   

9.
再谈“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在寻求什么?教育人本化、生活化教育、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日益淡化。与之相关的教育理论则是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课程论、教育“不教”论,但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还应是以“主知学派”的教学理论为主。  相似文献   

10.
冯燧尧 《现代教学》2005,(11):49-50
1999年9月,我校成为闵行区首批“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我们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我们的研究从骨干教师开始,要求骨干教师深入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研读两本相关专著,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骨干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逐步形成学校改革的中坚力量。2000年9月,从骨干教师进行的试点扩大到整个学科、整个年级。全体教师的培训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而只有创建以学校为本位的教师培训体制,采用“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才能促进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11.
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振东 《教育学报》2006,2(2):11-24
基础教育学校教学什么知识?如何教学知识?如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路,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新课程理念”受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西方新理论”的影响,在学校知识的性质、学校知识教学的方式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等问题上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体现了其在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上有原则性失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为指导,超越后现代主义等“当代西方新理论”的知识观和教学观,坚持“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保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2.
王培颖 《中学教育》2009,(10):17-22
“新基础教育”赋予我们博大的胸怀和智慧,指引着我们学校走出一条富有学校特色的“共生融合”教育之路。在“新基础教育”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基于“共生融合”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班队建设,使得共生与融合成为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在共生融合的教育之路探索中,不仅追求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实现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科学》2004,(10):41-45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是面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社会团体,因此,《学校管理机制实证研究》课题所指的“学校管理”,应限定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具体来说,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地、各类、各种办学形式的小学和初中校,高中和各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并涵盖幼儿园。由于学校教育的诸多共通性,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基础教育阶段以外的各级各类学校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个案研究的角度看,“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涉及到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诸多领域。透过其改革实践,可以体悟和认识到其独特的文化气息: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内在精神的更新、动态生成的展现、精神与情感力量的支持。关注学校教育文化自我的形成和自我更新,体现着“新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5.
“新基础教育”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8月,广州市先烈东小学非常幸运地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的试验学校。“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的“三观十性”,以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  相似文献   

16.
读书     
刘小坤 《福建教育》2005,(3A):61-61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和《“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是叶澜教授等华东师大课题组成员和全体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历时十年(1994~2004)探索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以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传统、利用传统、改良传统、传承传统,以此发展当代文化是教育实践与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对此,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深入探索。本文从“和”与学生品格发展、“关系”与学生活动设计、“管制”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三个方面剖析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教育》2009,(10):F0002-F0002,F0003
闵行区汽轮小学座落于上海西南角的一个老式居民区里,校园环境整洁美丽,流红溢绿。自2002年志愿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行列后,将学校改革的重心放在如何做好平民子女,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教育探索上。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日子里师生在参与了成型性阶段的“中期评估”、“全面普查”及“精品课开放式研讨”等研究性变革实践的“磨砺”,培养了一批“新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19.
杨永厚 《陕西教育》2011,(7):15-15,17
教育改革,春潮涌动;教育创新,方兴未艾。“九五”期间,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为领军人物所掀起的“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同志开启了“新教育”的改革探索,使自己的新教育之梦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变成现实,获得巨大成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内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正从宏观层面向微观维度转移,  相似文献   

20.
粤教新声     
《广东教育》2004,(5):58-58
教育部和IBM 重塑教育合作项目 在广东启动 2004年 3月 31日 , 教 育 部 和IBM “基础教育创新教学”合作项目学校暨IBM “KidSm art小小探索 者”儿童电脑中心授牌仪式在广州 市文德路小学举行。 “基础教育创新教学”项目, 是 在 IBM 高 校 合 作 项 目 、 IBM “KidSm art小小探索者”儿童早期 智力开发工程实施成功的基础上, 中国教育部和IBM 在教育领域合作 的新拓展,也是IBM 全球 “重塑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IBM 全 球 “重塑教育”计划总投入七千万 美元,应用IBM 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推动世界各地学校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