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你也许不知道,全世界有数十万人正在积极寻找鬼魂,美国目前大约有2000个活跃的业余搜寻鬼魂组织。英国甚至制作了与鬼有关的电视节目《鬼缠身》,专门搜集英国各地的"鬼"传说,并组团去"抓鬼"。尖叫声、黑影、白衣女孩、飘荡的幽灵,人们总是能那么绘声绘色地描述见到的"鬼影"。俗话说"眼见为实",对于亲眼所见的事物,人们总会深信不疑,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能相信自己听到的或见到的超自然现象吗?从声音里捕捉鬼魂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是中西剧坛的两大名剧,都描写了鬼魂复仇问题,都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借鬼喻人,借鬼魂批判现实。在鬼魂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思想主题、社会意蕴方面都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3.
化装晚会     
在瑞典的时候,每年的10月31日都要过一个节日,叫做Halloween,中文名字是万圣节。这时,冬天即将来临,树叶枯黄,天气变冷,传说鬼魂会回到人间来。于是,人们就要给鬼魂留些食物,并装扮成死人的样子,把它们引到篝火边,让它们返回到鬼的世界中去。久而久之,这种活动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化装晚会。我在瑞典三年,参加过三次化装晚会,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要算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相信你自己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之成为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乃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因为那是属于自己的。在天才的著作里,我们认出了那些自己业已放弃的思想,它们显得疏异而庄严。于是,它们为我们拱手接纳——即便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没有比…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鬼与神的概念比较确定 ,鬼专指死者的灵魂 ,而鬼的归宿地因部落不同而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之后鬼魂归山 ,变为山鬼。沅水流域的居民具有东夷族血统 ,那里形成的山鬼形象 ,是为山中女鬼 ,是融入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山鬼》正体现了这种观念 ,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认真贯彻中央戏曲改革政策,推行以"改人、改戏、改制"为核心的黄梅戏改革.通过对艺人的思想改造和身份重塑,黄梅戏艺人由旧社会的"戏子"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剧目的整理和改革,剔除了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内容,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宣传国家政策的新剧.通过艺人组织的变革,将黄梅戏民间班社改造为国有剧团,艺人被纳入体制化管理.建国后的黄梅戏改革,推动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使黄梅戏由民间小戏迅速成长为全国知名剧种.  相似文献   

7.
以“锣戏”、“宛梆”、“大弦戏”为代表的河南濒灭剧种,在历史上都曾兴盛过,在当地有过较大影响。虽然现在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但它们丰富的剧目、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特征、审美选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人鬼相恋故事产生的缘起人鬼相恋,大致是说死者与生人为偶。这类故事的产生,有其悠久的民俗、心理与文化渊源。在我国古代,灵魂(鬼魂)崇拜无疑为人鬼相恋故事的产生提供了基础,我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与对天帝和祖先神的崇拜共同构成了传统宗教。较另二者稍晚,鬼魂崇拜是在有阶级对立的社会出现以后开始产生的。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早自殷商时代就盛行杀殉的风习,奴隶主幻想到阴曹地府去的灵魂也受到服侍,而又不寂寞清苦。当时的人们还普遍地认为,鬼魂不仅能感恩报答,还可怀怨复仇,视人们对其态度,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相似文献   

9.
欺骗大脑     
芳芳 《孩子天地》2013,(6):24-25
是真是假任何魔术看起来都像是打破了自然法则,诸如让物体消失或读出别人的思想。有些人坚信魔术的真实,就像他们相信鬼魂真的存在一样。一些宗教利用以魔术为基础的巫术去迷惑信徒。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清楚魔术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即使我们不知道那是如何做到的。但是,魔术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东来,给中国文化输入了无数的新鲜血液。民间风俗,作为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自然因此而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其中尤以丧俗为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本就有灵魂的观念,人死灵魂不灭,这个灵魂,即人们俗称之“鬼”或“鬼魂”。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这与汉民族本有的“灵魂”说相结合,就使人又产生了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或为人,或转生为牛、羊、猪、狗等畜生,或成为饿鬼,或堕入十八层地狱,受尽诸种痛苦、折磨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民间的丧俗自然添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形式。而有些本为佛家所行的丧葬仪式自然就更直接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最大的烦恼:我的胆子很小。有时同学们讲鬼的故事,我听了总是很害怕,不敢独自回家,回到家了也不敢一个人上卫生间。我该怎么办呢?(小玲)静子姐姐:人们往往把一些奇异的、不好解释的事说成是闹鬼了。相信有鬼或说自己见过鬼,都是一种幻像,是由自身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混合产生的。所谓“鬼”,是人心里的阴影,“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心中无鬼,世间就无鬼!别再自己吓自己,好吗?我的数学学得不好,每次数学考试的时候,我的头脑里都是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乐乐)静子姐姐:常常有同学来信问如何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12.
Halloween is an old holiday.它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啦!“万圣节”又叫“鬼节”。Ghosts come back to earth on this day!Canyou believe it?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戴上可怕的面具去赶走鬼怪,后来就成了“鬼节”。每年孩子们会穿上不一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然后说“Trick or treak!Smell my feet.Give me some-thing to eat!”。除此之外,你还想多知道一点吗?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万圣节的由来与习俗。一、万圣节的由来: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以丰盛的食物款待鬼魂。二“、Trick ortreat”的传说:孩子们在这一天有挨家要糖的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故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于此同时,村民们也会在屋前院后的放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后来这习...  相似文献   

13.
有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由于不善于区分自信与骄傲,往往将他人的优缺点弄颠倒,造成自己工作的被动。实际上,自信与骄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之间的界限不能混淆。自信,是指相信自己的见解,是有胆有识的表现。把相信自己看作“骄傲”,这就错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又怎  相似文献   

14.
墨子世界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墨子的世界观,目前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墨子提出的尊天事鬼与“非命”这一组命题中,“非命”是主要的,“天鬼”观念只是他思想中的落后成份;并且认为,从形式上看,尊天事鬼与“非命”在理论上似乎是矛盾的,“但如果我们把天命的否定作为内容,把天、鬼的承认作为形式.则他的思想中的优点显然是存在于内容实质中的,而抽空了的鬼神,实际上便成了空话了”(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21页).上述论点实质上是认为,墨子一方面承认“天志”、“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通过“非命”否定了它;否定“天鬼”才是墨子真实的用意,而称“天鬼”只是政教的一种手段.故墨子的世界观不失为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影响颇大.对此,笔者认为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鬼魂形象古而有之,但人鬼间的婚恋故事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开始出现。在众多的人鬼婚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大都要冲破层层阻碍、跨越生死,在礼与情的权衡中,或是结成姻缘修成正果,或是阴阳永隔遗憾而终。按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的不同,把这一时期的人鬼婚恋小说可以简单地归入以下四种类型:一.登门自荐  相似文献   

16.
教育和办学当然不是一个同一的概念,这首先基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从历史上看,有学校之前就有教育;就现实而论,在学校之外还有教育。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是,许多时候,我们往往都把学校教育看作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谈教育的问题也就是在谈办学的问题,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也往往被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王充的思想体系看似充满矛盾,在有鬼与无鬼的观念方面就体现为王充在对鬼神迷信批判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妖祥说。实际上,就像王充其他的一些主要矛盾一样,他的这对矛盾是别人对他的思想误解所致。王充的妖祥说具有自己独特的意思,与他无鬼的思想是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18.
阿Q精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Q身为奴隶,却梦想成为奴役一切人的"人上人".这是阿Q性格里最根本的、核心的东西,他的一切思想行为,包括精神胜利法,都与此有密切关系.阿Q的基本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主义等级制度下,自己被人凌虐、被人吃,但也要凌虐别人、吃别人的人际关系的实质.这也是国民性的根本问题.只要封建等级制度的"鬼魂"还存在,阿Q就会存在.  相似文献   

19.
明理,就是要明白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每一篇课文,都旨在鲜明地提倡和宣传某种思想道德观点.教学必须把观点讲准确,没有科学性错误;把道理说明白,使学生信服地接受,并乐意在自己的行为中实践.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最起码的要求.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怎样有效地明理呢?一、明确明理任务,即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抓住教材中蕴含的主要思想道德观点.比如,教《刻  相似文献   

20.
芦鸡     
孩子与小动物之间有着一种割舍不了的情结。总认为饲养着它们就能给自己带来欢乐。殊不知属于大自然的生命,若要缚住它,那是对它最大的伤害。看了这篇文章相信你能理解“它们生来就是自由自在的,你要把它们养在家里,它们宁愿死”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