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在元以前一直以雅文学为主流,而元代则以俗文学为主流。元代俗文学的主流地位表现创作主体的平民化、文学体裁的叙事化、审美情趣的世俗化、文学功能的娱乐性及欣赏主体的大众化等诸多方面。俗文学之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自身演化的结果,也与元蒙王朝异族统治带来的众多“异质”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元代戏曲剧中的女性形象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独特的光辉,这些女性形象身上表现出了平民化的道德观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了对中国女性获得尊严的真正关注,代表了更为广大的社会呼声,是文学史上真正关注女性人权问题的始祖。  相似文献   

3.
白娘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她的形象从作为色欲代码的蛇妖到多情、真情和痴情的女性,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白娘子形象的演变,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和精神对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影响塑造作用,同时也体现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审美情趣、品味和理想的新追求。白娘子的形象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即中国传统文化把女性"异化"为非人类存在物,启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在主流社会男权话语下女性的命运、心理、精神状态和存在方式如何更为合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杂剧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元杂剧具有市井文学特有的通俗性和平民性,从而形成了其平易通俗、本色自然的风格;以及大量使用俚言俗语。这两点都与元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而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勾栏瓦舍的演唱空间不仅使关汉卿杂剧的内容趋于平民化,使其成为"俗文学",甚至影响到它的语言。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较之前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更多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反映了元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5.
关汉卿杂剧艺术上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元杂剧具有市井文学特有的通俗性和平民性,从而形成了其平易通俗、本色自然的风格;以及大量使用俚言俗语。这两点都与元代社会的民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而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勾栏瓦舍的演唱空间不仅使关汉卿杂剧的内容趋于平民化,使其成为"俗文学",甚至影响到它的语言。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较之前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更多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反映了元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男性杂志作为专为男性而发行的刊物,是男性价值体系、审美情趣以及话语世界的集中体现,《男人装》杂志是目前我国男性杂志中的佼佼者。通过对该杂志中的封面女性形象、女性话题报道等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审美歧视在男性杂志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形象被身体符号化、女性形象的片面化表达以及女性话语权缺失。审美地位的不平等是造成审美歧视存在的主要原因,女性审美观念是内化了的男性审美标准便是最明显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北曲杂剧创作的最辉煌的时代在元代,因成就杰出而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学,而元杂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元杂剧赢得了很高的声名。本通过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抽样分析,揭示出元杂剧女性形象对前代学形象的超越以及形成元杂剧女性形象性格特征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在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姿态各异,在这些男性形象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劣根性,虚伪、自私自利、游戏人生。同时,张爱玲还无情地嘲讽和否定了传统男性的权威性和主体性地位,将传统男权的中心地位彻底消解,由此反映了张爱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基于此,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的书写,并具体论述张爱玲小说中对男性形象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在元杂剧剧目中,有较多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剧本,然而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剧本并不多,今仅存史樟的《蝴蝶庄周梦》,李寿卿的《南华庄老叹骷髅》仅存残曲.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元杂剧中庄子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得出元杂剧中的庄子有思想平民化、形象圣人化、悟道过程曲折化的特征,该形象是在社会、道教、杂剧特征、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思想特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西厢》和《(亻刍)梅香》分别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婢女形象——红娘和樊素。樊素形象虽本于红娘,但与红娘在人物关系中的身份地位、在剧中发挥的作用和各自表现出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三个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红娘具有侍候者与监视者的双重身份,樊素与小姐实质上则无明确的主仆关系;其次,在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上,红娘的作用和存在意义要大于樊素;最后,红娘身上更多地表现出作者生活时代市民阶层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樊素则多了几分"文人气"。  相似文献   

11.
分析韩国古典叙事文学中出现的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再进一步研究叙事文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及当时韩国女性的立场、女性对人生和两性关系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源泉以及载体。每个时期创作主体所追求的审美趋向也有所变化。文章将研究的中心时段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及1978年之后,着重探讨了这段时间女性形象在中国油画中的不同表达形式和方式,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审美趣味及油画语言。  相似文献   

14.
审美情趣,既表现为人们审美活动中的志向,也表现为审美活动中的意趣。因此,某一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既表现出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又通过一定的具体可感的境界而体现出来。 和明初重节尚义的价值观念与朴厚节俭的社会风尚相一致,明代初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基本上是传统儒家的审美情趣。不过它不是早期儒家“尚志”说的完全照搬,而是融“尚志”与“缘情”于一炉,表现出崇尚真情的基本特征。由于明初社会状况极其复杂,上述“尚情”的美学情趣在不同的文人士子身上表现也不相同。明初士子的审美情趣,大致可  相似文献   

15.
在元杂剧的爱情剧和家庭伦理剧中,出现了一批行为意识上具有极强主动性的女性形象,元杂剧作家对此表现出热烈赞美和大力批判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传统的男权主义观念以及元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遭遇造成了元杂剧作者的双重判断。  相似文献   

16.
当前,部份女性文学大量采用程序化的叙述模式,以适合大众阅读水准,女性形象表现在经济地位上的角色弱视、在社会进程中的角色退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媚俗的态势,女性角色有弱势倾向,这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和女性自主意识提高相悖,因此,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女性形象,不可忽视女性文学的风骨.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是贤惠无我的家庭主妇,其最高典范是中国传统妇女。他的这种女性观是守旧的,其形成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中国士大夫阶层对女性的审美情趣在他身上的遗留、私人婚姻感情生活的濡染、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高度自觉和理性的认同等。通过综合分析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全面客观地理解辜鸿铭的女性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徜徉于中国现代文学画廊时,对男女作家塑造的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作些比较,就会发现,由于男女作家在生理、社会地位、文化修养、伦理道德观念、审美心态和情趣上都有着差别,这就使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各自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而弃妇又是众多女性形象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元杂剧中的弃妇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既富有斗争精神又具有妥协性。弃妇产生的原因在于封建礼教思想和书生的负心。弃妇的命运揭示出社会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十分突出,可以说是元杂剧艺术成熟的一个标志。本文对元杂剧中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和评析,指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广泛与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