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0,(5):61-67,80
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发现110周年之际,笔者着眼于长江之南的九华山与丝绸之路的敦煌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考证了[天仙子]留住九华云一片、[捣练子]原是傩戏《孟姜女》的片断、傩舞《舞回回》竟然是《西凉伎》的孑遗、敦煌也有《目连救母幽冥宝传》、敦煌壁画中的地藏菩萨、流落海外的地藏绘画品等文化现象,研究了敦煌与九华山的文明互动,初探了敦煌与九华山之间的文化因缘。  相似文献   

2.
近年在安岳菩萨岩、菩萨湾和石锣沟摩崖造像中新发现的3铺地藏十王造像,内容、图式各不相同,是地藏十王图像发展序列的早期作品,开凿于10—11世纪中叶,出现诸多不见于四川地区同类造像的新要素和图式。四川摩崖造像,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所出纸、绢、麻布画中的地藏十王图像均由成都传入,基本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其初始流行的阶段就已经固定。四川地区地藏十王造像图式类型更为丰富,而敦煌地区独立表现的地藏十王图像所据粉本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3.
《西域美术》将敦煌绢画Stein Painting 41定名为《弥勒佛、文殊、普贤菩萨图》,而此绢画中的主尊佛从其形象、图像组合及绘制此绢画的发愿文,可知此主尊佛并非弥勒佛,而是药师佛,此绢画应正名为《药师佛、文殊、普贤菩萨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和绢画中的两类鹿野苑中瑞像图的分析 ,探讨其性质、图像来源等  相似文献   

5.
地藏信仰开始于北凉,而地藏图像出现于初唐.敦煌画中有大量的地藏图像,始于初唐,宋、西夏仍见.松本荣一、河原由雄、罗华庆、潘亮文等学者曾有专文考述,但他们并没有对敦煌全部地藏图像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和图像学研究,遗留问题不少.本文所做的工作是,第一次对唐前期敦煌的地藏图像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纠正一些定名错误和时代错误,并新发现两幅地藏图像和两铺十轮经变,在此基础上对唐前期地藏像进行了图像学的研究.特别是提出<十轮经>系地藏像,是地藏图像研究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6.
七七斋信仰反映到敦煌晚唐五代宋初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抄写文本,二是造像供养,三是设斋荐福。造像供养主要是绢画与壁画。学界对十王信仰的研究集中在内容、信仰探源、现存图像、图像构图等方面,而对横纵向比较及其对敦煌兆民影响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7.
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是佛教思想与佛教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画中有初唐至宋、西夏时期的地藏图像约140幅,本文主要对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敦煌洞窟壁画、绢画、麻布画、版画等各类绘画作为基本资料,通过实物的分析考察了大量敦煌绘画与画稿及其使用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藏图像数量甚多,形式多样,然必有其佛学依据。本文细列地藏经典和相关佛学经典中关于地藏图像的种种描述,初步勾勒出地藏菩萨各种图像形成的经典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敦煌壁画中锡杖图像进行全面考察基础上的同时,与绢画、石刻、金铜器中的锡杖图像以及法门寺出土的锡杖实物等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佛教经典,就锡杖的造型、制作、功用以及与持杖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1.
一佛五十菩萨和菩萨装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贞观至开元初,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以及四川地区石窟中,出现了一佛五十菩萨和菩萨装佛之类的造像。开元以至明清,菩萨装佛造像以石刻、壁画、画卷等形式,继续出现在四川、敦煌、大理、西藏等地。龙门石窟与四川地区石窟在武周时造像多,内容与形式丰富多采,从中似可探索图像传播和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家教指南》2016,(6):58-70
敦煌地区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盛唐至五代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绢画、版画、纸本画中,出现一些携抱童子的男性图像。通过比较犍陀罗、龟兹相关图像,认为这种特异图像为旷野鬼夜叉。继而检阅有关佛教文献,得知原本啖食童子的旷野鬼夜叉,被释迦佛降伏后皈依佛教。敦煌地区的旷野鬼夜叉图像表明,在当地夜叉已转变成庇护童子的善神。敦煌旷野鬼夜叉图像是在西域龟兹、于阗等地佛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在敦煌发展过程中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9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各国探险队、考察队纷纭而至,将保存在那里的四、五万件古文书、绢画刺绣以及洞窟中的壁画、泥塑木刻运往国外。敦煌文物大量流失。本文统计了敦煌莫高窟失窃的塑像、壁画,并记录了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14.
敦煌画稿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与美术史文献、敦煌绘画(洞窟壁画、绢画,版画等)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古代美术的创作规律等问题.本文在论述敦煌画稿研究现状时,着重介绍了比较重要的一些课题以及相关成果,进而对敦煌画稿的研究前景作了一些展望,提出了敦煌画稿有待于探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莫高窟第491窟是1965年新发现的一个底层洞窟,窟内主尊塑像的尊格可能是地藏菩萨,主尊塑像两侧胁侍塑像可能分别是善童子和恶童子,反映了敦煌北宋至西夏时期的地藏信仰。  相似文献   

16.
对20世纪40年代初罗寄梅在敦煌所拍洞窟资料的检索,发现了罗氏拍于当时的榆林窟第25窟主室正壁八大菩萨曼荼罗壁画全图,洞窟现有壁画残毁不全,故而该照片的资料价值非常珍贵.以此为依据.结合洞窟现有壁画、罗氏照片以及华尔纳、谢稚柳等人早年的记载,对该铺八大菩萨曼荼罗进行了缀合复原.在完整图像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敦煌壁画中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分别出现在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昙延法师灵异故事",莫高窟盛唐第217、103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序品"中,另有以莫高窟第85窟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华严经变中的里坊图像。这些唐五代宋初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是目前所知仅存的以彩色壁画形式记录汉唐长安城相关信息珍贵资料,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敦煌壁画是"形象的历史",仔细梳理和解读几处敦煌壁画中与汉唐长安城有关的画面,可以看到长安城在中古时期绘画史中蛛丝马迹的影像,使得曾经极其宏伟壮观、令世人无限向往的汉唐国际大都会长安城,通过敦煌壁画的片断式记载而展现在世人眼前。虽然目前揭示出来的仅是宏大的长安城的一个个小场景,但也初步展现长安城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彰显敦煌壁画研究的价值及其美妙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敦煌石窟壁画、绢画和麻布幡画、经文图解,我们认为这些绘画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本文从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选取一些实例来说明敦煌艺术并非单体领域,敦煌各类画是源于同一模式,反映同一艺术美学传统的。净土变相是敦煌艺术家们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也是我们选取的第一个例子。初唐艺术家们在创造此类壁画时倾注了极大的创作激情,并赋予了辉煌灿烂的色彩。敦煌第217、220窟中的天国盛景就是代表作。敦煌保存的此期的挂幅画尽管数量极少,但是我  相似文献   

19.
正绢本设色,高139cm,宽101.7cm,敦煌莫高窟出土,英国博物馆藏。这是斯坦因收集品中时代较早的绢画,大约为初唐时期。画面中央,佛于菩提树下说法,两侧菩萨4身,佛身后有佛弟手6身画面右下残,左下部存女供养人1身。佛与菩萨、弟子像面部采用  相似文献   

20.
敦煌舞是我国特有的舞蹈体系,别具风格。敦煌壁画中飘逸唯美的"飞天"造型、端庄慈悲的菩萨、刚健有力的金刚以及各种菩萨乐伎、舞伎等等构成了一幅幅灵动的场景。与此同时,也将中原独具雅致的舞蹈和西域特有的舞姿有机的糅合在了一起,进行了历史的再生与再现。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敦煌舞的来源,以及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对敦煌舞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