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明代通俗文学高度繁荣,小说批评理论也随之积臻丰富,作为一部体大虑周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成为其汲古前代诗文理论的重要对象,其中的小说理论也引起了明人的关注。囿于时代的原因和文学的自身发展规律,《文心雕龙》的小说理论主要针对小说中的艺术手法而非特定文体。在明人看来,这部分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小说理论的演进轨迹,更重要的是对小说的创作手法、创作思维以及小说评点等文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的小说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归纳其成就为:一,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小说的社会知名度;二,对小说白文进行了精心的加工与润饰;三,重视对小说理论的开发;四,健全了小说批评的组织结构体系。因此成为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的小说批评揭示了小说“美文妙情”的美学特征;将我国传统的以形写神,注重人物内在精神面貌的美学思想,运用到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评论上,开启了我国小说理论性格批评的先河;论述了小说的录善、旌美、劝善惩恶、秤评天下的社会作用;描述了小说欣赏者的情动特征,展示了小说的美感效应;涉及到了小说创作主体的才能素养、知识结构及艺术思维等问题。唐宋时期的小说批评已经大异于庄子、桓谭、班固等人的文化小说观,是我国美文学小说批评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4.
明代《水浒传》批评,首先是社会对其存在的注意,广大读者以其阅读行为所进行的肯定式的“批评”,随着小说传播的广泛,必然引起政治层的注意,职业政治家田汝成首标“诲盗”说。然而单向的政治批判并不能回答社会的诸多期待,批评向社会历史与美学的二元批评演进。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评点中,叶昼为了确证小说的社会价值,对小说的艺术生命进行了论析,提出了一些有深刻理论价值的命题,初步建构了我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框架,为我国小说美学拓荒、奠基。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开拓者。其小说理论批评观念,以启蒙主义为精神向度,有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含蕴,并呈现出实践性、时代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在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前 ,小说的批评理论受封建美学观的束缚 ,显得呆板和单薄。晚清以后 ,随着西方美学理论的传入 ,我国近代的小说理论家获得了丰富而先进的借以评论小说的批评理论 ,他们把西方那些哲学的、伦理的或科学的理论运用到小说批评中 ,开辟了我国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7.
读了刘梦溪同志在《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1辑上发表的《小说批评派红学的崛起与发展》(上)一文,觉得他用来界定“小说批评派红学”的观点,似有值得商榷之处。刘梦溪同志区分“小说评点派”红学和“小说批评派”红学的立足点,是基于对古代小说评点非小说批评的看法.刘文说:小说评点更多地是抒写评者的比较零碎的感受、心得、体会,主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不是依据一种成型的美学理论,用适合特定对象的方法进行批评.钱钟书先生说得好:“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小说批评则要求有美学理论和一定的小说观作为参照物。这是两者最主要  相似文献   

8.
近代小说理论对小说本体的研究是其理论批评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与近代的小说价值论相比,近代小说本体论显得并不那么煊赫一时,但其重要性却并非如此,可以说,本体论与价值论互为依赖,形成了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核心与基石。然而由于某些历史  相似文献   

9.
略论“实录”理论对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史传理论中的“实录”理论主张对古代小说创作及小说批评的巨大影响.“实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发愤著书”说与“春秋笔法”“说作为”“实录”理论的主要内容,对明清小说创作与小说批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实录”理论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与想象,这对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中的写实思潮及人物形象塑造理论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实录”理论中的“劝戒说”的影响则主要是消极的.研究“实录”理论及其对古代小说创作和批评的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比较方法对作品展开批评、进行理论总结,是文言小说评点的重要批评成就之一。评点者大量使用比较方法,将文言小说与《史记》等历史经典和小说戏曲作品相比较,肯定了文言小说的地位与价值。比较批评法体现了评点的整体观,增强了批评的力度,从而提高了评点的理论批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小说批评中隐含了小说美学观念的变化。内蒙古小说批评在三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美学倾向:1950年代直至1980年代初期,受到生活美学与政治美学的双重制约,以现实主义理论为评价标准,强调真实性与倾向性;1985年起开始对小说审美特性的深入探讨,主要涉及结构形式、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至19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文化批评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2.
当下小说研究理论范式与批评方法的修辞学转向颇为引人注目,然而小说修辞理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始终未能得到有力的理论阐释.通过对小说叙事理论兴起原因及其理论局限性的考察和反思,以及对小说修辞理论发展轨迹和完善过程的描述,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小说修辞研究的理论优势和特长,而且使我们认识到,小说研究理论范式和批评方法的修辞学转向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它为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评价小说时,往往从“社会——历史”批评与情节分析的视角居多,注重小说的内容,使小说批评成为时代对应政治、阐释历史道德的狭窄天地。当外国批评理论被广泛介绍到中国来时,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主流批评仍然是传统方法论的继续,缺乏对小说主体内在本质形式的重视。由于小说是依靠情节再现生活,故情节具有串连故事流动的特质,读者的阅读,往往只关注小说情节所流动的生活,而忽视了小说语言,这是因为小说语言是作为故事媒体在接受过程中被转化成为流动的场景。本文拟从语言所传递小说故事情节时的主观心理情绪形态作一些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糅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赋予文学批评范畴鲜明的时代印痕.读者的情感机制与小说文本系统相互交织,积攒起小说领域"境界说"新特的批评范式和文学风貌,"现境界"和"他境界"的划分,包孕着小说批评中虚和实、真和幻等范畴的清晰构架,体现了中国近代文论开放和兼容的文学特征.梁启超等人的理论建树,折射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近代嬗变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5.
晚明小说理论在传统文艺美学基础上,结合明代小说创作,在小说的地位与作用;小说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及艺术魅力;小说和历史在创作上的不同;对浪漫主义小说的分析;小说人物的塑造诸方面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形成了晚明小说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阶段,为后来的小说理论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问世后,掀起了一系列轰动效应,围绕着对《三国演义》的思考,揭开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批评的序幕。初始的演义小说批评史学意识深重,但是由于《三国演义》体现了社会上全新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初始的演义小说批评必定有美学新质出现.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堪称明清演义小说批评的专著,是社会理想与美学理想交融的批评。文章对明清演义小说批评进行了美学归纳。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的小说批评在当时小说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运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明代的小说理论,可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即其所体现的文学传播倾向):通过张扬小说的教育功能、史学价值和娱乐功能来推动小说的传播。这不光拓宽了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的研究途径,又完善了古代文学传播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内,小说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模式与批评范式在历史与审美的交融中,逐步由“外在批评”转向与“内在研究”的结合。其中,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社会学理论、深入研究文本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精神结构三者间的复杂关系,生成了独特的批评视角。由此,运用“社会学的想像力”,将“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学研究方法在中国小说文本研究中加以转换,便可探讨社会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可能性,拓展小说社会学领域广阔的再生空间。  相似文献   

19.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1930年代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均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又是小说理论成熟与繁荣的重要表现.193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主要在三大方面:一是强化了人物典型化理论和人物心理表现的理论;二是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强化了小说的环境(背景)理论;三是出现向"故事"的回归,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