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谚语和成语在语言形式、定型程度、语言风格、流传渠道、语用功能等方面有本质区别。“疾风劲草”是“疾风知劲草”整合的结果。由原来的单句形式整合为趋于词的四字格形式,可以看成是一种词汇化的过程。“疾风劲草”既具有谚语性质又具有成语性质,处于边缘形式。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一种学形式。谚语的洗练和深刻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语言字发展中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结果,谚语具有深刻的唯物辩证思想和鲜明的民族性。谚语的翻译要求译忠实地表达原的思想内容,尽可能保持原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民族特色、语言流畅,并有谚语味道。  相似文献   

3.
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谚语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与汉语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谚语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韵味隽永。谚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民族特色、语言流畅,并有谚语味道。因此,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翻译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写文章时运用它,能收到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的语言效果,这在谚语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手法,一般来说,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一、明喻: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象”、“如同”、“犹如”、“有如”、“似”、“似的”等比喻词连接。例如:“道上行人口似碑”(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一折),“救麦如救火”(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谷部下》),“伴君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流传习用于广大群众中间。是表现群众生产斗争和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谚语用精炼的、形象的、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深湛的道理,具有浓郁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6.
王冬冬 《考试周刊》2011,(57):40-41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谚语的用途非常广泛,它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劳动人民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结晶.这种短小精练的语言形式能充分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本文从汉法谚语的文化含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异同,从而有利于中法两国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英语谚语同汉语谚语一样,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千百年来的流传、使用和锤炼,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英语谚语的主要特点是:英语民族约定俗成、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有持久的生命力、广泛的通俗性、生动的口语性;隐含着真理、充满了智慧、冶炼出经验;语言洗练优美、教诲意义深刻,代表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明。英语谚语中修辞手段的运用可谓独特而多样化,其思想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反映了英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图景,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生活百科全书”。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英谚的修辞手段和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入研究还较薄弱,本文在对英语谚语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拟对其特殊修辞手段和思想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代有一门学术分科是“谚语学”.谚语是普通老百姓去述说他们的认知、价值和生命态度的语言.谚语里经常沉淀了一个文化体的集体意识. 近年来,我对中国人的谚语非常感兴趣,也做过一些小研究,我即发现“混”这个谚语字的重要. “混”简直可说是中国文化里的关键字,在此且作“混”字解.  相似文献   

9.
习语即习惯用语,在广义上它包括谚语、成语、俗语和格言等。习语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是英语经长时间使用后提炼出来的短语和短句。它适宜用来比喻其他的事物,使事物更具有鲜活的特征,具有短小精悍,干净利落,易懂易记,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等特点。下面从动植物、人体、日常用品等方面来讨论英语习语的引申意义以及如何正确翻译出它们的意义。一、英语动植物词语的引申意义及翻译技巧动物的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广泛的使用,它使语言生气勃勃,形象鲜明。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英语中动物比喻的正确理解和…  相似文献   

10.
哲学语言是哲学思维的符号形式。哲学语言具有超验性、综合性、批判性、多元性和概念化等特点,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哲学语言的反思特性,哲学语言即“反思的语言”。对哲学语言的探讨是研究各种哲学思维模式和哲学发展脉络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语言的精品,是最完美、最精辟的语言形式。语言的艺术在于修辞,恰当的修辞方式的运用使谚语琅琅上口,富有感染力,易于记忆。探索谚语中对偶、重复、拟人、比喻、押韵等修辞手法,对于加深对谚语的理解、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彝族尼苏谚语是彝族尼苏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这些谚语类型丰富,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在形式上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工整,富有诗韵,便于传授、记忆。多采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谚语劝诫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熟语中的谚语与格言都是为人们所喜爱的语言形式。由于这两种语言形式都是成句,具有言简意丰,富有教育作用等共同特点,因而在编著、教学及实际运用中常出现将二者混淆或将二者等同的现象。对于二者异同的论及所见不多。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熟语当中,成为独立的句子来说明一种意思的,就是谚语和格言。谚语是一般人在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的话;格言,同谚语的形式没有多大区别,也是一般人所流传使用而又作为行为的规范,多数是有教育意义的。”这里主要是讲了二者的相同点。黄伯荣、寥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比较明确地指出一点,即“谚语出自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但也未加详述。本文试从内容、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简单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反映出人们社会生活经验的深刻道理。谚语的历史悠久,在我国古籍中均有不少著录,宋代以后还有专门解释谚语的著述。谚语在文艺创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谚语表现的形式很多,这里仅  相似文献   

15.
藏族民间谚语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在搜集大量藏族谚语的基础上,浅析藏族谚语的句式结构、韵律修辞、语言风格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成语的修辞     
成语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是富有表现力的最精炼、最简洁的一种语言形式。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是与它本身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分不开的。成语的修辞手法,概括起来,可分为辞格的运用和语音的利用两方面。一、辞格的运用:辞格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运用最早。自古迄今,歌谣、谚语、诗、词赋、曲、文,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无不广泛运用比喻,因此,成语里的比喻也最多。《汉语成语小辞典》第三次修订本共收成语三千○十三,其中比喻格的就有七百五多条,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久,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两种文化。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其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从中西熟语的角度进行比较可以在人文思想、哲学观点、情感表露、比喻的使用等方面看出中西文化思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谚语是一种熟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门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中的谚语。英语谚语也必将成为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探讨英语谚语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一、利用谚语优美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英语语言之美,激发其学习兴趣谚语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古今习用,经久不衰,除了它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外,还有优美的形式。在语音上,谚语往往语音铿锵,朗朗上口,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有一种音乐美。这一特点有利于谚语口耳相传,加深记忆。英…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反映一个民族生产生活、社会历史、育人哲学的语言形式,也是一个民族伦理思想和民族特性的承载体。普米族谚语类型丰富,涉及族群发展、德行教养、为人处世、婚姻家庭以及农事活动等方面,在普米族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普米族谚语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纳了中华优秀伦理中的孝老敬亲、修身践行、以和为贵等思想内容,同时普米族谚语也反映了本民族的政治意识、家国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较高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理  何春晓 《考试周刊》2009,(19):26-26
谚语是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本文从谚语的句式、音韵、修辞、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和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汉英谚语无论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都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似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