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对某大学99名贫困生和96名非贫困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贫困生内隐自尊比非贫困生高,外显自尊比非贫困生低,且主要表现在大二和大四学生身上。(2)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分离的,并且在低内隐-高外显和高内隐-低外显组合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藏族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Cl-90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藏族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无关;藏族大学生的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藏族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对湖州师范学院16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内隐自尊—高外显自尊组被试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和低内隐自尊一低外显自尊组;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与其纬度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隐自尊与好奇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外显自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倾向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对湖州师范学院16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高内隐自尊—高外显自尊组被试的创造力倾向水平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和低内隐自尊—低外显自尊组;外显自尊与创造力倾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与其纬度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隐自尊与好奇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外显自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倾向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32,p=0.19)。②高低外显自尊组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t=4.91,p=0.00),高低内隐自尊组自我和谐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5),内隐自尊与自我和谐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自我和谐(t=6.4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自我和谐。结论:自我和谐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河西学院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当前大学生抑郁心理和自尊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抑郁、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抑郁与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完美主义量表(FMP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25,p=0.21)。②外显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呈负相关(r=-0.49,p0.05),与积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内隐自尊与消极、积极完美主义相关不显著。③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消极完美主义(t=6.00,p=0.00)和积极完美主义(t=2.235,p=0.027),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完美主义。结论:完美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8.
高艳  袁义  陈晓天  吴晓寒  孙萌  贺易 《教师》2014,(11):29-3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容纳他人量表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容纳他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54,p=0.012),女大学生容纳他人水平高于男大学生。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容纳他人存在显著差异(t=3.29,p=0.043),高低内隐自尊组容纳他人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呈显著正相关(r=0.275,p0.05),内隐自尊与容纳他人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容纳他人(t=3.08,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容纳他人。结论:容纳他人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认为,个体的自尊与求职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大多是基于外显自尊的角度。该文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角度,分析了低外显自尊、高外显自尊—低内隐自尊、自尊水平不稳定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安全感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安全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O.44,p=O.66)。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t=6.08,p=O.00),高低内隐自尊组安全感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O.595,p〈0.01),内隐自尊与安全感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安全感(t=8.01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安全感。结论:安全感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1.
身体自尊是锻炼心理学兴起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身体自尊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重要维度,对其研究也备受关注,对其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自尊与表征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抑郁之间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多。为深化其认识,文章梳理了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外显自尊与抑郁的关系中主要存在三种理论模型:易感模型、创伤模型和共同因素模型,以及高内隐自尊是抑郁的风险因素等重要结论,并提出提高自尊、减轻抑郁情绪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自从自尊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自尊的研究就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尊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均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发现:对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结构、发展特点、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其中自尊的结构和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是自尊研究的重点。本文从这五个方面对不同时期自尊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把握自尊整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图对自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驻济高校39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教室统一发放集体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施测,利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发现,大一新生的集体自尊得分要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来自于人均月收入较低家庭的学生在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两个变量上显著差于非贫困生,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成员集体自尊与私人集体自尊能有效的预测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集体自尊做了很多研究,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通过选取两所综合性驻济高校被试500人,对大学生集体自尊的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在是否学生干部、年级、家庭人均月收入等维度上大学生集体自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培养富有建设性的未来公民,应从培养幼儿自尊感着手。在幼儿自尊感的培育方面,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目前的幼儿家庭教育,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倾向,而幼儿自尊感的培育却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亟需改变错误模式,端正教育理念,借鉴行之有效的进步主义教育观,从心理品质、游戏学习、同伴交往、理想塑造几方面,发现和培育幼儿的自尊感。  相似文献   

17.
选取具有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64名大学生为被试,以《自尊量表(SES)》和GNAT测验为工具,探讨气质类型与外显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质类型影响外显自尊,其中多血质被试的外显自尊得分最高,胆汁质、粘液质被试次之,抑郁质被试得分最低;2)气质类型不影响内隐自尊。最后,在个性与自我发展的范畴内讨论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以6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考察了内隐自尊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在被同伴拒绝后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降低;被同伴拒绝且进行了低自我肯定的被试表现出了内隐自尊补偿效应;大学生被试的外显和内隐自尊变化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