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康德在先验哲学基础上以理性实践的思维方式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但康德哲学革命的真实成果却完成于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对古典哲学的超越和对现代哲学的开启之中.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通过生活实践对理性实践、自由的外在对内在和现实社会关系对自在之物等三个维度的扬弃使得康德所开启的哲学革命得以真正完结.实践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钥匙,也是我们探寻从康德到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2.
(一) 德国古典哲学在扬弃前辈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客体观。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唯理论关于实体的思想,或者说力图从经验论者(如休谟)的摧毁性驳论中把实体拯救出来,重新赋予它以合法性,承认宇宙中确乎有自固自足的存在者。这种具有实体性的存在者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自在之物”既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 ,作为感性来源的客观存在 ,亦指作为理性的理念的思维存在 ;“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这种不可认识是康德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而形成的 ,但是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地斥责为不可知论 ;“自在之物”学说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哲学史界在对康德前批判时期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一时期康德“哲学上基本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的世界观具有明显的辩证法因素”,这是“不同于后来批判时期的思想特点”;甚至有的同志认为,“《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可以认为是康德最好的作品,不论从科学的成就而言,还是从哲学观点而言。”这些论述的实质,就是认为康德前批判时期的思想高于批判时期。 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观点是缺乏足够的根据和说服力的。实际上,康德最大的贡献,是他在批判哲学中提供的。他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那样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后  相似文献   

5.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他们充溢我以刻刻常新,刻刻 常增的惊异与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康德的话,郭沫若把它写在《星空》诗集扉页,反映了他在“五四”时期的哲学信仰和艺术灵感的基调。“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因此,客观的自在之物“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包括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四个部分。可是在旧哲学里,他们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看成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例如在康德那里,他把“本体论”称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彼岸”。他把存在的规律和思维规律相割裂。在黑格尔那里,把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都统一于逻辑学中,把现实的事物、运动和规律都归结为“绝对观念”的发展。建立了唯心主义的体系,它是本末  相似文献   

7.
自在实体,指人类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是康德的“自在之物”。现象实体,指自在实体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感觉表象,并强调有“形”有“体”的一面。人类的眼——脑系统无法从原子的发光现象直接建立电子的形象,但却可以通过电子波振幅中抽象出的曲率概念间接建构。量子力学描述的电子波是曲率波,是真实的物理实在。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原创性地置换为他自己的“意志” ,这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啻又一次哥白尼革命 ,德国哲学由此而走上了一条非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 ,这一革命的完成并非轻而易举 :叔本华必须证明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在被说成是“意志”之后如何是可知的。本文梳理和评论了叔本华研究者对“意志”之可知性的怀疑、批评和修正 ,并展示了叔本华自己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武断和犹豫 ,最后试图说明 ,问题之关键不是学术性的 ,而是在学术性之后所隐藏的思想动机和历史意图。本文所涉及的论争可能对认识中国哲学史上理学与心学之争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第四章列寧论馬赫主義在现代资產階级反動唯心論哲学的各個派別中所佔的地位第四章開頭,列寧寫道:‘在此以前,我們會经單獨地考察了经驗批判論。现在我們應當從它的历史發展上,從它與其他哲学派別的聯系和相互關係上來考察它。’(‘唯物論與经驗批判论’,人民出版社版,第二二二頁) 在第四章中列寧對馬赫主義的批判可分為三個基本問題。一、列寧指出,在對康德主義以及其他沒有徹底貫徹自己唯心论的批評之中,馬赫主義者乃是從唯心論的觀點進行批判的,即從右边來進行批判的。 關於這一點,列寧强调指出,揭露馬赫主義對待康德主義的關係、真正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馬赫本人承認,在他的世界觀形成方面,康德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不過馬赫说,他並沒有停止在康德那裏,而是更加往前走了,——走到了休謨,走到了貝克萊。而俄國的馬赫主義者們這樣來論斷,他們说,馬赫批判了康德,是因為康德談什麽自在之物,恩格斯批判了康德,也是因為康德承認自在之物(物自體),於是俄国的馬赫主義者們認為馬赫與恩格斯是站在同一觀點上。必须揭露这一极大的荒谬,必须驳斥这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污衊。列宁完成了這一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康德对待基督教神学的独特态度和方式来揭示康德哲学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康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并不想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瓦解基督教神学的“知识论”基础,清算前康德哲学中的“神学一本体论”传统,康德既从其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为论证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那种使“神学”和“本体论”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竭力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作独特的辩护。由此,本文阐释了康德哲学对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知性等所作的独特区别的独特意义,揭示了康德哲学对前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修正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观念在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各异的学术大家们的阐释中存在非一致的外延和内涵。古希腊柏拉图用以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 ,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 ,康德称观念为“纯理性的概念” ,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的概念 ,如“上帝”、“自由”、“灵魂不朽”等。黑格尔认为观念是“自在而自为的真理———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 ,观念被归结为主体的感觉与印象或产生世界的创造本原 ,它是事物的“涵义”和“本质”。在英国经验哲学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康德理性本体论哲学中存在着的矛盾和困境:一方面康德努力使人从形而上学的实体假设中摆脱出来,走向人的真实存在,并且又把外部世界从人的立体性的实体假设立中摆脱出去,使之成为人认识到的一种现象存在,让人面对自身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康德又不再继续重问这种认识成为可能的条件,而仅仅把它们当做假设的信念来讨论,并且用逻辑构推出一种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存在,来平衡这种认识的空缺。这样,康德哲学的这种困境和矛盾就把古典形而上学推向崩溃的边缘,从而给哲学全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传统观点认为康德把"自在之物"看作是不可认识的,因而康德是不可知论者。本文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无论从认识的对象还是从认识能力来说,世界永远存在着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通过先天形式认识到的是现象,而不是"自在之物"。应该说这是正确的,因为人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带有主观性、主观成分,因而所认识到的东西不可能是原来的样子,康德称为现象或表象。康德提出的理论理性所追求的最大统一体:灵魂、世界、上帝,以及实践理性所追求的以自由意志为根据的无条件统一体"至善":灵魂不朽,上帝存在,虽然是"自在之物",但却是人们思维的对象。从今天的现实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场”原创性地置换为他自己的“意志”,这在西方哲学史上不啻又一次哥白尼革命,德国哲学由此而走上了一条非理性主义的道路。不过,这一革命的完成并非轻而易举:叔本华必须证明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在被说成是“意志” 之后如何是可知的。本梳理和评论了叔本华研究对“意志”之可知性的怀疑、批评和修正,并展示了叔本华自己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武断和犹豫,最后试图说明,问题之关键不是学术性的,而是在学术性之后所隐藏的思想动机和历史意图。本所涉及的论争可能对认识中国哲学史上理学与心学之争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是二元论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批判康德哲学,早已做过原则指示,标明了方向和路线,这是必须认真遵循的。对待康德哲学,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揭露和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同时,在辩证的否定中,估价和肯定康德哲学的合理成分。在康德认识论中,“综合”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通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经常可以发现“综合”的思想在闪光。“先天综合判断”中有综合,“统觉的综合统一”中有综合,范畴体系的“三分法”中也有综合……康德何以这样注重“综合”?这自然要引起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相似文献   

16.
“人”是康德哲学的主题,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围绕着“人”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论述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对康德的“人”特色、他在“人”的上的得失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与自在之物学说是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但这一学说自康德哲学诞生以来就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康德在其真理观中所确立的现象性立场之所以难以撼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从人类理性全部认识机能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和逐步的夯实,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康德在真理问题上的现象性立场仅仅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极朴素的同一性命题,即人类的认识仅仅是人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康德的原著,具体地分析了康德对“物自身”概念的处理。这个概念是康德哲学的精髓所在,是其批判哲学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也是他的批判哲学与其他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最重要的概念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20.
自由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拱顶石”的地位,尤其是其实践哲学的起因和基础。并且,康德对于自由概念的阐释非常独特,既独立于康德哲学的体系之上,又内摄了作为“人的哲学”的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论述了实践哲学的自由概念,尤以后者更为纯熟圆满,故在此拟以《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为主要蓝本,试探悉康德式自由概念的发生、演绎、范围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