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于浩毅  汪晓赞 《体育科技》2012,33(2):152-154,158
针对我国2009年推行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特征、培养状况进行分析。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对象以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生为主,招收"入口"与培育目标"出口"之间的巨大落差给实际工作带来挑战。我国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状况整体上与国家的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各院校在具体的实施操作方面有所不同,培养模式不尽完善。建议更新研究生教育理念,给予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合理的定位,同时各院校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本职工作,借鉴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提升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等方法,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目标不明确、不系统、操作性较差、不能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以及职业实践性目标设置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指向与实践应用、发展与创新性、发展的不均衡性等方面,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从理论层面具体到操作层面、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注重发展性目标的制定等策略来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及实践应用性,从而优化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为我国各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郑继超  赵娜 《体育科研》2015,(3):98-103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苏沪两地5所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且与其培养目标吻合度低,教育实习环节薄弱,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完善等问题。故提出建立并创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联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大对学生教育实习期内的监管与考核力度等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体育科学学位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体育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我院从2005年起开始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体育科学学位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体育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我院从2005年起开始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体育科学学位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体育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改革和完善体育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现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体育科学学位相比,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更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面向体育行业,为体育系统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实践性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设立的背景出发,探讨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可行性,并就实施双导师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新生的全日制体育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从而培养出符合国家培养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学历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9.
从培养模式涵盖的各个因素对体育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导致培养模式的差异,表现在体育学术型研究生强调学术能力的培养,侧重用学术标准去衡量培养质量,专业型研究生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侧重以社会实用标准评价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快速发展,但因大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几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待于加强和提高。该文从实践能力和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以提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运动项目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运动项目运作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开始凸显。承担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的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学生)培养工作亟待强化和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分析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传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运动员(学生)的培养导向、身份定位、能力养成和培养设计等方面,探讨运动员(学生)培养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体育人才需求趋势与培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体育人才的服务领域、人才质量、需求数量、人才类型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小康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小康社会体育人才将突破传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对体育人才的素质、学历层次要求更高,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体育人才培养将实现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体育教育人才供大于求但仍有一定的需求,社会体育人才,体育经济人才,体育科研人才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体育人才的专业门类将调整扩大,出现具有创新特征的"体育知识劳动人才群"和新的专业门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水平最高的国家当属美国。有效的人才培养体制是美国竞技体育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植根于某种教育理念或化价值观。正是由于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长期互动与融合,才形成了当今独具美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本国化传统与体育价值取向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不要盲目攀比或简单复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中,新疆广汇事件暴露出了新疆竞技体育职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体育人才的流失、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已经成为新疆竞技体育职业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在竞技体育康复体能领域中的职业分工、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我国目前在该领域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为构建长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及逻辑分析法,以全国55所开设有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评价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特点科学构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专业特色鲜明、有区分度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为抓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培育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本土化教材建设步伐;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的现状研究发现,目前CBA主要存在产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赛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弱化篮管中心的管制职能,建立CBA联盟体制,健全CBA专门的职业体育法规,加强对职业经营人才的培养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水平竞技训练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事化、专业化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后向多元化转变。目前其管理主体单一、计划与市场机制并存、政府多级管理以及以专业训练为主要管理模式的现状,不符合体育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对此,应以转变发展观念为先导,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社会多元治理、市场契约购买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社会体育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现状描述、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与能力结构调查与分析,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制学段、目标定位、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适应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下对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