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断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则认为课程是“对话”。尽管目前关于课程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定义,但课程这个概念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广泛地使用着,人们一致理解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虽然有人强调是学程,有人强调是教程,然而所有的人都在课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重中心课程理论断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则认为课程是"对话".尽管目前关于课程还没有一个被人们公认的定义,但课程这个概念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经常广泛地使用着,人们一致理解课程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虽然有人强调是学程,有人强调是教程,然而所有的人都在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意义上使用课程这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后课程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运动极为活跃.相应地,课程设计模式和课程理论也不断出新,归纳起来,主要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都是以人本主义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给人类的教育活动的定义.现代教育的内涵正从“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中国当前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同振 《中学文科》2006,(12):42-42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地摒弃以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强调了教学的中心:学生这一主体。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课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国际教育字典》解释为:“学习的进程”。课程既可以指一个学科,也可以指所有学科。现代课程理论把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有人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有人认为课程是学习经验;有人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和社会改造。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流派:一、学科结构课程理论这一学派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应当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特别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  相似文献   

7.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它是针对各学科专家、课程论的研究工作者在一定课程论的基础上建立相应课程模式而言的。在课程设计的理论上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正象丹尼斯·劳顿所说的:“在课程方面,受到教师支持的一般理论或假设至少有三种,即常提到的教育上的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或知识中心论观点以及社会中心论观点”。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是支配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理论,它们各执一端,相互对峙。在实践中,由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及教育价值观的差异,课程设计始终在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各家各派的课程设计忽而倒向学科中心,忽儿倒向儿童中心,忽而倒向社会中心,呈现出动荡不定的趋势,这就是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透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洪建 《教育科学》2004,20(3):43-45
知识既构成课程的实质要素,同时,人们对待知识的不同观点又决定着课程编制的不同范式:知识的“旁观者理论”与学科中心课程范式密切相关:知识的“参与者理论”与活动中心课程范式不可分割,而知识的“生态学理论”与综合课程(或课程综合化)不无关系。保持课程类型的内在张力,加强各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有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而健康地推进。  相似文献   

9.
当前,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此次课程改革中,把课程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突破内容”以及在课程设置上的如此富有“革命性”的变革,是适时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整地确立起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他反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关、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强调教育诸因素中学生的重要性,把学生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要求课程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为基准点,并要做到多样化、综合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是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综合课程,课程结构是社会科的核心问题。美、日两国的社会科在世界上比较具有代表性。以深厚的课程哲学为理论支撑,美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已经形成了“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科综合为中心”三种类型。日本在其“复合性”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科课程结构既有类似美国之处,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同美、日两国相比,我国中学社会科课程结构研究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三维六类"分析框架可以扩展课程思潮的研究空间。"学科—活动"维,分为"学科中心课程思潮"和"活动中心课程思潮",前者重知识,主张以知识的学科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后者重知,强调以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组织编排课程;"人—社会"维,分为"儿童中心课程思潮"和"社会中心课程思潮",前者主张课程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后者注重课程变...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是体育学科领域学术前沿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咔的体育课程变为以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这是素质教育对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以此为线索,本文针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提出了学科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相结合是体育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基础,并依据上述理论基础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构建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体现当代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加强课程之间的沟通,反对以学科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通过思考,我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以“鱼”为主题的学科联动的尝试活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学科结构中心课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科结构中心课程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 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入以及布鲁纳等一些教育专家、学者的新教育理论的出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科结构中心课程主要是以学科内容的结构为核心、以心理原则为依据、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教育中,以施瓦布实践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设计培养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旨在从新的角度认识学科结构,使教师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更加清晰。课程以师生为双主体,以学科问题为内容中心,以教师为课程的行动研究者,强调在学科情境之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课程本身出发,对各种实际需要和问题进行综合的建设性探讨,是施瓦布实践课程观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