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钰 《武当》2005,(6):30-30
山西文水县南庄镇汾曲村享誉一方的太极拳明师,文水县太极拳协会顾问王志宏先生因年高患病,于2005年4月20日不幸谢世。王志宏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初起学练,研习杨式太极拳长达60多年,  相似文献   

2.
叶守克  张磊 《精武》2004,(9):31-31
我从1987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当时尚不满20岁,学的是四十八式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多年来,我并不是每天必练,而是断断续续地练,常常中断。有时甚至三四年都没练,快忘光了。后来,我考虑到太极拳是自己辛苦学来的,不忍心彻底放弃,不得不又重新学了一遍。幸好我有一本四十八式太极拳的教材,这样即使忘记部分招式,也能方便地重新学会。就这样,在17年中,我反复将  相似文献   

3.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4.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5.
胡新朝 《精武》2007,(7):59-59
很长时间以来,经常听到说练传统太极拳是练功夫,练太极拳竞赛套路只是练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经过长达八年的学拳感受,我认为并非如此。我开始是向杨氏太极拳传人陈龙骧大师的弟子吕志文老师学习传统杨氏115式。不到三年,和二三十岁的壮小伙子们推手,不论是沾连引  相似文献   

6.
1.要先练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再练其他。有公园的太极拳辅导站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跟着辅导员听着音乐打太极拳,而且是一个套路接着一个套路地练,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杨式竞赛套路、吴式竞赛套路、陈式竞赛套路、孙式竞赛套路、32式太极剑等等,整个练完也差不多一小时了,满头大汗。我个人认为这只仅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要求,而要想练好太极拳是绝对不能这样的。虽然各种流派太极拳的拳理相通,但每个流派太极拳的特点不同,练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在没有系统地掌握好一种流派的太极拳之前,每天每个流派的太极拳不断重复地打下来,一定会打成四不像的。  相似文献   

7.
在邯郸,杨武两式太极拳特别盛行,我当时对太极拳并不了解,认为它是老年人练的拳,主要是锻炼身体用的。我为了练能“打”的拳,便开始练气功什么的,由于练功不得法,求功心切,太努、太僵、太过,6年下来练了一身的病,气滞、内气练反,植物神经紊乱、腹内难受异常,身心十分痛苦,又无人诉说。不愿对人说是学拳练出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7,(6):I0001-I0001
编创者张勇涛,1943年出生,祖籍河北任县,是第四代杨式太极拳大家崔毅士的外孙,杨式太极拳传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任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北京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兼任北京市老年体协太极拳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名誉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9.
山西文水县南庄镇汾曲村享誉一方的太极拳明师,文水县太极拳协会顾问王志宏先生因年高患病,于2005年4月20日不幸谢世。王志宏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初起学练、研习杨式太极拳长达60多年,其爱好、痴迷、执著、矻矻拓求、终身不息的精神令人钦  相似文献   

10.
我是江西中医学院太极拳协会的会员,正在练习24式太极拳和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我们没有高水平的老师,是自学自练,我每天坚持站桩和练习套路。现有如下问题望能得到老师的解答。  相似文献   

11.
我1930年生人,退休前是承德市委党校学员处主任,现为承德大学副教授、国家级社会体育辅导员、承德市杨式太极拳委员会会长、扬式太极拳指导站站长兼总教练。  相似文献   

12.
我练拳是以养生健体为目的的,几十年如一日,天天坚持练简化24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和太极剑等。在锻炼过程中,我像书本中说的那样,每个动作部和呼吸紧密结合。如今,我已获得养生健体的显著效果。我今年77岁,没有老年病,同练音都说我像60多岁,很健康。 为了适应中老年太极拳爱好者的迫切需要,我特向您推荐《多练腹式呼吸有益肺功能》一文。依我所见,武术刊物、书籍和光盘中,从未有把腹式呼吸写得如此科学、实在、易懂、易做。我建议在《中华武术》杂志上转载,以供大家研究学习。 我的经验是先从简化24式太极拳练起,每个式子的扩胸动  相似文献   

13.
姜研 《中华武术》2006,(10):15-15
我今年十岁,从六岁起,跟“原地太极拳”创编人胡启贤爷爷学练“原地太极拳”,至今已有五年。五年来,太极拳给我带来许多幸福和快乐。总体来说,有五点。 一、伴我健康成长。听妈妈说,我幼小时,身体非常瘦弱,经常生病。我也恍惚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时常带我去医院看病,我还曾为不愿吃药打针跟妈妈哭闹过。自从学练太极拳后,身体就逐渐强健起来。这几年,再没有患过什么病。过去,我身体弱不禁风,现在“摆莲脚”“二起脚”我能连拍十几个,不觉累,不气喘。就连“横叉”“竖叉”“朝天蹬”高难度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4.
胡伟容 《精武》2003,(4):8-9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自幼喜武,十几年来修炼太极拳,年轻时学练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以及42式、48式太极拳、太极剑,近年来专修吴式太极拳、剑。  相似文献   

15.
一读者发来E-mail: 我爱太极拳,但不爱学套路,只爱信手来练,随意比画,还爱推手。请问这样练习太极拳可以吗?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也主张修气,这个修气主要指调整呼吸。要平心静气,使呼吸更自如,更深长,更流畅,具体姿势简言之就腹式呼吸。千万不要乱使气和憋,使气憋气是习武练体之一大忌。  相似文献   

17.
以前,我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练的;喜欢上太极拳后,觉得原来的观念是偏见。太极拳就应该由我们这些年轻人来继承。我去德国学习,春节联欢时,我们留学生要出节目,我表演的就是太极拳。当时大受欢迎,许多人来找我签名。当时我很自豪,有一种当明星的感觉。后来,我在德国也教太极拳。我感到,我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我自幼学练太极拳,迄今已40余年。虽已年近花甲,然身尚轻,体尚健,显然得益于太极拳的长练不辍。抚今追昔,常怀对我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和对杨式太极拳师门的感激之心。近来,师门长辈嘱我追记往事,引我思绪纷纷,于是,记下了我与杨式太极拳一脉南结缘到列入师门的这段奇事。  相似文献   

19.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8):25-26
《太极拳术十要》,是杨澄甫先师口授,杨澄甫先生的弟子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发表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傅钟文《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和赵斌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等著作中,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新中国推广的太极拳,诸如24式、48式与88式太极拳,都广泛采用《太极拳术十要》为技术要领,也包括上世纪推广的竞赛套路和近年来推广的标准化套路。因此,我们称其为“太极拳十大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