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明星认为, 对于人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阅读两部书。一部主要靠视觉读的有字之书, 即前人的经验, 也就是“知”。一部主要靠感觉读的无字之书, 即个人的体验, 也就是“行”。  相似文献   

2.
<正>人的一生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而“有字之书”来源于“无字之书”。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本大大的“无字之书”。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带着我去很多地方旅行,去图书馆里看书。只要到一个城市,爸爸就会带我去寻找图书馆、图书大厦和书城。让我记忆犹新的有天津图书大厦、石家庄图书大厦和开封书城。我打开一本本的书,就像打开一座座魔幻城堡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4.
师:(板书:无字之书)谁知道“无字之书”是哪种书?生:不知道。师:人们把漫画叫作无字之书。(板书:漫画)谁知道,漫画和笑话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很幽默,看了都会让人发笑。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6.
<正>【文题展示】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1)题目自拟。(2)不得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套作。  相似文献   

7.
向社会学习读无字之书─—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观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刘晖毛泽东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论述,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值得认真研究的历史遗产。毛泽东毕生倡导的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便是其中珍贵的一部分。追溯毛泽东半个...  相似文献   

8.
<正>至于语言无味,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来,都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世上多少强读人,听到此语否?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五册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为了证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对比手法从八个方面进行对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一是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天子之书,乃七略四库,富贵家之书可谓汗牛塞屋,然天子、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而“余”幼时与黄生则无书可读,要去向别人借取,幸运如黄生的可借到,否则唯有感叹而已。第二是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第三是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以上三者是分析藏书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第四是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藏书者家中之书汗牛塞屋,落落大满,  相似文献   

11.
<正>人要读三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此三者涵盖了一个人所需的实用之学、处世之学与精神之学,因而需要"兼读"。而其中,我认为心灵之书又是最高层面的,故须对其"精读"。有字之书,在我看来即一个人所需的专业性知识与工具性知识,即每个人都要识字,能认读拼  相似文献   

12.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13.
无字之书     
我的语文课有一种补充教材,名叫无字之书。我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时候,常常使用这种无字之书。这种无字之书可以信手拈来,无须编印,而且学生感到亲切动人,钻研这种补充教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什么是无字之书呢?就是上课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供学生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指导学生钻研无字之书的几次实况记录:(一)同学们在划分《截肢和输血》一文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很安静。突然,一个学生回转身向坐在后面的同学骂道:“你再碰我一下,看我不揍你!”声色俱厉。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询问情由。我知道,准是后面那位顽童逗惹了他,不是把脚  相似文献   

14.
<正>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  相似文献   

15.
“你每天都读书吗?”“你每天都思考吗?”“你每天都在实践吗?”要是有人问你这些问题你肯定会感到可笑,因为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读书(读教材、读教参),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怎样让学生考高分),又无时无刻不在实践(天天都在上课)。但如果再问你“每天都在读什么书?”“每天都在思考什么?”“每天又在实践着什么?”这时你的回答恐怕不会那么坦然、那么自信吧。  相似文献   

16.
<正>请先读懂自己的心萨特曾说:"我是在书堆里开始我的生活的。""书"总是伴随我们的一生。据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历练;一是"心灵之书",那是心灵的觉醒。三本大书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似乎缺了一个角。但我说,"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透、最该  相似文献   

17.
天地间有两种书:一是有字之书,一是无字之书。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一部活的无字之书。无字之书的内容广博而又深奥,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留心读之,便也能从中享受到开卷有益的愉悦。阅读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之书,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接纳,用心灵去感应,用头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人际交往的情境当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咂摸到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18.
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 这本书里,有声音也有色彩,有泪花也有硕果…… 用什么方法才能读懂这本书呢? 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孩于在无字书里写上最新最美的文字,画上最新最美的画图呢? 笔者就此谈三点拙见,与年轻父母共勉。 第一,认识自己,读懂自己,是阅读无字之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例一:苏教版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绿洲”指什么?生:沙漠中为什么会有绿洲呢?生:绿洲美吗?……师:问题就提到这儿,提得非常好。老师现在检查你们生字的预习情况。(接下来教师沿着教案一步一步地教)例二:人教版第八册《太阳》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吗?生:太阳有多大?生:太阳离我们有多远?生:太阳的温度有多高?生: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板书。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读一读书。(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指着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一一作答。在教师近乎标准的答案下,学生们相互补…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于2016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下面,笔者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就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基于生活,高于生活把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结合起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来处理和运用教材。教材是有字之书,要把有字之书读懂、读活,就必须读懂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把读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