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粘与黏     
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n)"字,在表达"黏"的概念时,恢复使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度系数、黏性等;在表达"粘(zhn)"的概念时,使用"粘"字,如:粘贴等。  相似文献   

2.
粘与黏     
<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án)"字,在表达"黏"的概念时,恢复使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度系数、黏性等;在表达"粘(zhān)"的概念时,使用"粘"字,如:粘贴等。  相似文献   

3.
粘与黏     
<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n)"字,在表达"黏"的概念时,恢复使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度系数、黏性等;在表达"粘(zhn)"的概念时,使用"粘"字,如:粘贴等。  相似文献   

4.
粘与黏     
<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n)"字,在表达"黏"的概念时,恢复使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度系数、黏性等;在表达"粘(zhn)"的概念时,使用"粘"字,如:粘贴等。  相似文献   

5.
粘与黏     
<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n)"字,在表达"黏"的概念时,恢复使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度系数、黏性等;在表达"粘(zhān)"的概念时,使用"粘"字,如:粘贴等。  相似文献   

6.
粘与黏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偄n)"字,在表达"黏"的概念时,恢复使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度系数、黏性等;在表达"粘(zh仭n)"的概念时  相似文献   

7.
粘与黏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1988年3月25日《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恢复使用“黏(ni&#225;n)”字,在表达“黏”的概念时,恢复使用“黏”字,如,黏膜、黏液、黏度系数、黏性等;在表达“粘(zhān)”的概念时,使用“粘”字,如:粘贴等。  相似文献   

8.
一、报刊中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倾向 笔者最近在阅读报刊时发现,许多报刊往往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倾向,不管是表示动作的"粘",还是表示性状的"黏",习惯上都喜欢写成"粘".比如《人民日报》等一些权威报刊有这样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说"黏"和"粘"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黏"、粘"以音别义实行分立,是一件好事.但因为留了一个"粘"字读nián同"黏"的尾巴,以致语用中两字发生牵混,时下"黏附"等复合词之第一语素作"黏"即属误用,换为读zhān、作动词用的"粘"字才对.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史上,"宁(nìng)"有过动词、副词、连词等用法,现代汉语中更多的是作为构词语素而组成连词,如"宁可、宁肯、宁愿"。"宁(nìng)"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构词语素"的演变历程。"宁(nìng)"无论出现在是单句还是复句,语句的核心意义都是要表达某种主观的愿望。"宁(nìng)"在语法化过程中一直没有脱离"愿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七根火柴》一文有三句话使用了“粘”字:①他……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②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面粉……⑧……打湿了的头发粘在前额上……“粘”原来有两个读音,一读zhān,一读nián,在读nián的时候有一个异体字“黏”,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被淘汰了,《语文知识》1993年第7期《“粘”字的读音》一文也如此说。然而1988年  相似文献   

12.
"以"字是一个很重要的文言虚词,它使用频率高,有多种用法。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认真阅读,反复思考,前后比照,才能明确它在文中的特定含义。一、作介词。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解作"把"。或不译出。如:(1)屠惧,投以骨。(《狼》)"以"。把。(2)以告富者。(《为学》)"以",把。2、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可译作"拿"、"用"、"依照"、"根据"等。如:(1)"以刀劈狼首,又数倒毙之。"(《狼》) (2)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作"因为"、"因"等。如:  相似文献   

13.
正李治才书友的魏楷毛泽东词作,章法完整,气息高古,整体是件好作品。作者尚待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用笔要简净,不要模糊。从作品看,作者横画下笔比较果断,如"高、望、上、龙(龙)"等字,而竖笔不太理想,如"断(断)、到、非、山、时(时)"等字,要多体会。二是整篇单个的字太平,缺乏对比,都是一抹黑,应在字形的长扁、开合、浓淡、轻重上有变化才好。  相似文献   

14.
“粘贴”(zhantie)一词易被误读为“niantie”,或是受“粘”(nian)字的高活跃度影响。表达“胶水或糨糊之类物质所具有的黏糊性质”的异体字“粘”和“黏”,经2003年《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整理,已淘汰“粘”字,只使用“黏”字。但社会使用习惯倾向于前者,要改变人们的这种使用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做好辨析工作,汉字输入软件也应作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15.
“粘”与“黏”是音义不完全等同的两个字。“黏”音 nian,①像糨糊、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如黏液、黏胶。也指具有黏性的。如:黏豆包、黏汗、泥黏雪滑。②特指骈俪文字或近体诗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之间的平仄协调。平仄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关于"语素组合体(素组)"的讨论在学界就一直吸引着众多学人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关于"语素组合体(素组)"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著的简述,并通过对"字本位"的思考,初步认为,在分析汉语三字格及以上语汇单位时,应引用"字组"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一、过去完成时的概念与结构特点过去完成时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即"过去的过去(past-in-the-past)"。如图:  相似文献   

18.
题中的"(山弄)",壮族称石山间的小片平地.广西有不少地名用"(山弄)"字,如"七百(山弄)"、"三(山弄)"、"(山弄)雷"等.(当地人现今一般写作"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汉字量多,不仅形、义繁复,而且一字多音,异读现象普遍.一个学生读到高中毕业,他在识字上的时间颇为可观.而且所认之字仅是汉字的一小部分,特别在古汉语中,一字异读之繁更为严重;有些音读,直到今天仍为现代汉语所沿用.这给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如"说"字,在古汉语中就有"论说(shu?)","游说(shu?)"、"不说(yu?同"悦")三个读音;"差"字则有"差(ch?)别"、"差(ch?)错"、"轮差(ch?i)"、"参差(c?)"四音之分;而"参"更有"参(c?n)究"、"参(sh?n)商(二十八宿名)二星"、"参(c?n)差"、"渔汤参(ch?n  相似文献   

20.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