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近代学制才从西方引入、确立,并历经国民初年的改革,仍然存着不少的问题,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促进了现代化体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了问题,因而孕育着一场新的改革。五四运动后,西方教育大量传入我国,以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影响尤甚,在此背景下,我国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新学制的产生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从“体操”“体育”最早出现于中国至《壬戌学制》颁布前后时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和使用情形。结果显示:“体育”“体操”引入中国后并非混用,而是语用分明各有所指。《壬戌学制》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更名也不是在两个混用的概念中选择了其中一个并将二者定于一统。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一方面顺应了当时改革旧学制“体操”科课程的民意所向,废止了以军国民教育为指导、仿自日本的“体操”科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明确了制定新学制“体育”科的课标方向,新建了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习自美国的“体育”科课程体系,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自此转向。通过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不仅再造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而且改变了《壬戌学制》后的学校体育实践。但其将“体育”定为一“科”使得《壬戌学制》后“体育”的语用发生了变化,也为后来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体育课程的特点,总结了体育课程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历史经验,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前后(1901-1922)中国教育在社会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下,开始向现代化阶段过渡,学校教育制度日渐合理完善.这一时期的学制在国民教育普及、修业年限、学制系统、女子受教育权利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本文将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个主要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演进过程为主,对中国近现代学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农村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资源配置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分析新体育课程改革对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提出新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了解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发现其问题,剖析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和文献资料法等,以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体育之研究》论文为分析资料,结合当前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从课程指导思想、学习方法与手段和课程资源开必三个角度分析了《体育之研究》对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虽然备受诟病,但很多基本观点在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中能够寻找到根源,这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1927-1949年)是我国资产阶级教育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稳步发展、趋于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政府先后进行了5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本文以新修订并实施的课程标准为阶段分期,从课程设置与学科比重、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材、体育课程演变特点等4个角度,分析论述了这一时期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与特点,并对其历史价值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现状的分析,结合学分制教学管理,提出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实施学分制改革应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先导,建构必修、选修相结合的大学体育的课程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真正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三自主".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始于2001年实施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历时5年,从理论到实践皆出现了一些矛盾甚至偏离,其间的经验和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问题和不足同样值得反思.因此,就新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课程的目的定位、现实性、针对性、连贯性、操作性、反馈性、学科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性的讨论,旨在为新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分析,针对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决策、问题、策略、集体与个体、权力、环境、动力和形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逐一展开分析,指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处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之中,并且认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将会一直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制衡下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对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初步分析了各板块课程结构,以及各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的分布情况,并就实践环节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等情况提出了增加专业课程门数、非限定选修课程学分、适当改进实践环节课程安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昕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29-1532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01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标志和产物.论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体系的得失,并为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构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4.
马恩运用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在人类认识史上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变革,它是指导科学的历史研究的一般理论。然而自从它诞生以来,便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责难和批判,很突出的便是很多学者都把唯物史观误解成经济决定论,同时另一些学者便对这种经济决定论的误解进行了理论上的还击,以期还唯物史观的真实面貌,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却缺乏从知识论的视角去考察唯物史观被误解成经济决定论的根源。在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立场,立足于以往学者对此问题研究成果,从一条新的致思路径——知识论维度对唯物史观进行一次再解读,把以往的研究成果统一到知识论的大旗下,以期能以这条致思理路对唯物史观进行新的解读,还其本真面貌,发掘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认为,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显形化、教学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教学评价更加理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缺乏理性、理论纵深研究多于实践性研究、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并在实践层面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旨在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多元智能视域下的高校健美操课程构建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健美操课程特点,围绕该课程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方面,以全新的多元智能理论,重新阐释了其新内涵。通过新理论的运用,试图构建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以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步伐。  相似文献   

17.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是被实践验证了的客观规律,从这一视角出发,对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赖以支撑的课程体系,予以理性检视。回顾、评判了传统课程体系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现代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材的需求规格;提出了创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之课程体系的技术路径;阐明了新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的搭建原则、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以期为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脉络及政府作用机制特征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以重大历史政治节点为界,将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分为二战前、“福利国家”下、“新自由主义理念”下、“第三条道路”下四个不同历史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其次,着重分析了新时期英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政府作用机制及特征,主要涉及竞技体育政策形成机制及特征、精英运动员培养机制及特征、竞技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及特征、竞技体育资金分配机制及特征。最后则指出了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型的若干启示,主要包括,顶层设计层面:构建民主、科学、连贯的竞技体育政策决策机制,强化竞技体育政策的绩效考核;人才培养层面:完善教体融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国家彩票资金和政府拨款向社会基层竞技体育事业的倾斜,培育社会主体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公共服务层面:营造面向大众的竞技体育产品及服务供给机制,以高质量的精品系列体育赛事为平台,促使竞技体育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资金分配层面:提高竞技体育财政预算的科学性与激励性,加强竞技体育财政资金分配的监督审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