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虹 《文学教育(上)》2010,(12):126-126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中形声字占85%以上。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构成。字是词的书写符号,是语言中词的音和义的最小载体,所以字义也往往与字的读音有关。这种现象在形声字中的反映,就是声符除了标声之外也往往兼有表意的功能。而声旁的表意功能,往往被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2.
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形声之名外,又有象声与谐声之称。形声产生途径有源于假借说、象意字声化说,还有从语源学上研究之,各说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有其共同的东西存在。形声字形符声符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形符是否表意,有仅具区别符号说,有意义类属说;声符的地位与功用,有主声说、声符兼表意义说,还有声符表义的其他研究。此外,还有多形多声与省形省声的研究、亦声字的研究、形声字的记号化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3.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相似文献   

4.
同形声符表意“代次”混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组同形声符的形声字字群中,其声符表意都面临着三个问题:声符字面相同而实为异族;声符表意的代次混杂;声符表意悖反。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第二个问题。具体说来又有“超越声符代次”表意和“颠倒声符代次”表意诸现象。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声字的声符表意,更能揭示表意的形声型汉字其形声字声符表意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所谓形声字,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形旁、意符)和表示字音的偏旁(声旁、声符)组成的合体字。如:“洋” (yáng),形旁氵表示海洋有水,声旁羊(yáng),表示读音。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去分析和掌握形声字。因此有必要探讨分析形声字的难点和关键,以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分析形声字,就要认真细致地去辨析它与会意字的区别,辨析它的形符(意符)和声符。这是分析形声字的两个难点和关键。 首先,认真辨析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区别形声字和会意字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的象  相似文献   

6.
试说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如三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我们要求中学生掌握八千个汉字,那么其中就该有六七千字属形声字。因此,形声字不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对于学生识字,都是至关重要的。形声字,顾名思义是由形符(意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形符表示一...  相似文献   

7.
记录一个联绵词的两个汉字,往往存在偏旁相同的现象,这种相同的偏旁具有"类聚显意"功能,通过它们可以推测这个联绵词的词义,这种偏旁近似于形声字中的形符(意符)。也就是说,这些具有相同形符的联绵字,在字形上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我们也可以"望文生义",训诂学中"义存于形"、"依形求义"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这部分联绵字。所不同的是,联绵字中形符的表意功能是半独立的,这些单个的联绵字也只是半独立的形声字。本文进一步论证了这种观点,也进一步分析了联绵字形符类聚显意功能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说文·人部》共有231个形声字,其中具有声符示源功能的仅有76个。在所组成的形声字字族里,其中语源义为声符字假借义的《说文·人部》形声字字族,共有21组。这21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声符字的假借义有文献用例的形声字字族,这类字族有8组;另一类是声符字的假借义无文献用例的形声字字族,这类字族有13组。现对后一种无文献用例的13组情况作考证。  相似文献   

9.
攸、候、修、倏等字,中间都有一竖。这竖,常给小学生带来麻烦。有时,该写短竖的字,不慎把它丢掉;也有时,没有短竖的字,竟凭空多添一笔。“单人旁”边什么时候出现短竖是有规律的,这要从形声字的构字情况谈起。通常,讲汉字的文章,大都按声符和意符的位置,把形声字分成“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内形外声”和“外形内声”六种。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形声字都是一半表声、一半表意的。其实汉字字形庞杂,结构多样。有少数字,意符偏居一角,声符却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例如:“荆”字的声符是“刑”,作为意符的“草字头”被挤到了左上角,地位极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统计分析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错别字中形声字的基础上,总结留学生在书写形声字过程中所出现四种偏误类型:意符或声符更换、意符或声符缺失、意符和声符位置错位以及音同、音近字替换,并分析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商代形声字大致可归纳出“原创字会意兼形声”、“后起字会意兼形声”、“为借字加注形符”、“为被借字加注形符”、“表意字追加声符”、“表意字变体注声”、“独体形声”、“合体形声”等类型。形声字形符的数量在商代可释字形中已近100个,并有260多个表意字或形声字被用为声符。作为一种后起的字式,商代形声字以它特有的造字活力,曾主导并促使商代文字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在当时的可释字目中所占比率已达32%,但还明显带有不少早期的构形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形声字“声符”表意的悖逆现象是指有的同形“声符”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表面上似乎大异其趣,而实际上它们的意义之间却有着各种逆向的关联。主要有形声字“声符”所表示的意义同充当该“声符”字的意义的悖逆和形声字“声符”同形,所表的意义两两相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形声字是汉字系统中能产性最强的一种字形结构,从甲骨丈的27%、两汉时期的82.3%到唐宋以后的94%以上,其比例不断增加。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比例,是由于形声字经历了四个阶段和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旧形声字、假借字和通假字为源头发展来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并不是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而形成的,往往是先有形符后加声符或者先有声符后加形符构成,这说明形声字内部形符和声符的产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汉字发展的历史证明,汉字形声化过程从先秦就开始了,并非传统认为的从秦汉开始。汉字形声化就是制造形声字的过程,用了加形符、加声符、替换形符、替换声符、改变造字法、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以及组合原来同一对异体形声字七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的字中有80%以上都是形声字,它们由一个表示“形”的部分和一个表示“声”的部分构成,因而这两部分分别叫做“形符”和“声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给学生辨识形声字的“形符”,对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是很有益处的。 所谓“形符”,就是指表示该字意义类别的构件,在很多形声字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字,其字音基本相同,字形相近,只是形符有  相似文献   

15.
从来源上看,汉字声符包括假借字声符和形声字声符,形声字声符又包括主观标音和客观标音两种情况;从声符跟所记录的词的读音关系看,有音同、音近、音变之分;从声符的构字特征看,既有多声、省声,也有声符的重叠、代换和变形;从声符的构字功能看,汉字声符的构字能力都不太强,形声字的发展以汉字声符数量的增长为特征;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汉字声符在总体上的表音功能是不太健全的,不论是上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16.
杨寅庆 《现代语文》2007,(9):114-115
在汉字中,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构成,形符主义,声符主音.但声符也有表义的情况存在,而且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我国语言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现象,关于形声字声符兼义规律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后简称<说文>).宋代王圣美为此还提出了"右文说",他之后的张世南、王观国也有类似观点.宋末元初的戴侗著有<六书故>,以各字原义为纲,释同声符形声字之义.  相似文献   

17.
说形声字     
考察形声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形声字形符声符的构成及其表音表义都具有复杂性。应从实际出发探讨形符声符的功能和"右文说"的局限性,更应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探讨形声字。  相似文献   

18.
系字之线索 识字之启迪——“声符为本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传统的"六书"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人们习惯上认为,汉字中形声字的意符是表义的,声符是标音的.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对形声字进行考核的实践证明: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其中有一类形声字的构成并不是这样简单.它们的意符只不过是强调了该形声字所属的义类而已,而它们的声符却完整地体现了该形声字的本义.正如近代学者刘师培所说:此类形声字"造字之初,先有右旁之声,后有左旁之形"(《小学发微》),这些声符,正是形声字的初文或本字.认识此类形声字这种"以声符为本字"的现象,对于正确地考识字形、字义,深入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存在"声符形化"字,也存在"形符声化"字,这些现象反映了古文字由表意字到形声字的转变。"形符声化"是造字者掌握了声符的功能之后,有意将表意字的形符用形似音近的声符代替,这是形声字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形声字“声符”表意日益复杂化的另一促成因素,是形声字本身形体结构的变化“。声符”书写变式、变体“,声符”形体改换、借用“,声符”形近,声近混误,讹传的形声字“的声符”误认,或文字归并,致使形声字“的声符”异字同体,因而产生庞大“的共用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字群,从而搅乱了形声字“声符”表意的直接性,有序性,往往造“成声符”表意的隐晦,游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