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蔡 《红领巾》2015,(1):38-3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人,他是间谍之王,是历史上最神秘、最成功的双面间谍。他的名字叫胡安·普吉·加西亚,是一个长相普通的西班牙人。二战爆发后,普吉一心想给英国人当间谍,结果被英国大使馆拒绝了。于是,他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跑去德国大使馆,说可以偷到英国人的情报。德国人相信了他,于是,普吉成了德国的间谍,代号"阿拉里克",被派去英国"执行任务"。可是,普吉根本就没有去英国,他其实就躲在葡萄牙"编情报"呢,他甚至连一  相似文献   

2.
上次说到山姆·费舍尔为了接近恐怖组织JBA,化装成罪犯.进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和JBA核心成员杰米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两人在监狱发动暴乱,越狱而逃,进入JBA的山姆,一方面遵从JBA老大埃米勒的命令,帮助他做一些不伤无辜的“坏事”,一方面和自己的上司NSA保持密切联络,搜集JBA的犯罪证据。连续完成JBA两个任务的山姆已经取得了埃米勒的信任,下一步,他又要在什么样的任务由扮演自己的双面间谍角色呢?  相似文献   

3.
我的"双面"爸爸可不是双面间谍的意思,是怎么回事呢?听我细细道来。我的爸爸是一名小学教师,他班上的学生都说他是最和蔼的。是啊,听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说,爸爸上课妙语连珠,他的课堂上基本就没有人会打瞌睡。因为爸爸总会在一些人"坐飞机"时,用精彩的故事或者笑话把大家给"拉"回课堂上来。而且,经常在操场上可以看见爸爸和他  相似文献   

4.
詹姆士·邦德,英国最著名的虚构的特工,如果他知道在真实的世界中,自己会因为那过人的身高而被其国内间谍机构摒弃的话,他一定会感到相当震惊和愤怒。  相似文献   

5.
父亲不写信     
同学拿出家书给我们看,一行亲切的字映人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从未给我写过信。父亲是位民办教师。在我的记忆中,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未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他不表扬我也不批评我,我却总感到跟他有些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远离他。从来没享受过在父亲臂弯里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亲怀里尽情地嬉闹时,我幼小的心灵,总有一点儿说不出的失落。  相似文献   

6.
道格拉斯犹豫了一下,就走进了记忆公司,径直来到服务台前。他说他叫道格拉斯,打电话与记忆公司预约过了。服务台的接待员雪莉拿起直接与记忆公司老板麦克雷恩联系的电话,说:“道格拉斯先生到了,让他现在进来吗?”放下电话时,接待员雪莉  相似文献   

7.
把小小的芯片植入人的大脑,替代人的思维和记忆,这既是科幻影视中的虚构,也是许多科学家孜孜不息的追求。 现年46岁的英国人凯文·沃维克是英国雷丁大学的一名控制论教授,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他可以称得上这方面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8年8月24日,沃维克成功地将芯片植入自己手臂内获得成功,从  相似文献   

8.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在南师大美丽的随园.我与王成军海阔天空地闲聊。他说要以博士论文和传记文学研究为基础。出一本专著,他自己设想用“纪实与虚构”为书名。我说王安忆君有一小说名为“纪实与虚构”.另外,也多有人以此为题目写过论文。不如用“纪实与纪虚”更能表达兄之思想和论述的独创性。成军兄欣然认同。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活五彩缤纷。但有一些人年纪轻轻就给自己的快乐画上了句号。人啊人“,忧愁”与“快乐”是自己选择的。你为什么选择“忧愁”呢?在烦恼的时候,请多想想从前的快乐吧!“快乐”是由自己的观点、态度决定的。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心态,那么,再苦的生活也不怕,就算是苦中作乐,也能给生活增添几分色彩。快点给生命涂上色彩吧!抹掉心中的“忧愁”,在脑海中写上“快乐”二字吧!苦中作乐也罢,只要能快乐,又有何不可呢?给生命涂上色彩$柳江县…  相似文献   

10.
人做事,总有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的想法。人活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中。有些教师太忙了,忙得几乎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当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少时,教师就变成了一个“行者”。很多“行者”直到要退休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被动地活了一辈子。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的人总得过日常的生活。日常生活意味着这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脑子,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赞成和不赞成,有自己的满意和不满意,有自己的保卫或者反抗,有自己的参与或者不参与。总而言之,一个“日常人”如果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他必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的行动受他自己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每个人都希望有强的记忆力。谁不希望过目成诵、博闻强志呢。特别是将要面临考试的考生,不仅希望自己更多的、尽快地感知事物,而且希望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全面、准确、长期地记住,以促进学业的成功。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虚构人物007是冷战时期西方间谍的象征,那么,历史人物荒尾精就是日本近代谍报史上的007——不,确切地说,他就是那个指挥最精锐的00系间谍们的幕后黑手M先生。  相似文献   

13.
人间狗镇     
一个离这儿并不远的宁静小镇。人性本恶。这就是伟大的丹麦电影编剧及制作人拉斯·冯·特里尔证明给世人看的。《破浪》一片已经令他在现代电影业独树一帜,锋芒毕露。这次的《人间狗镇》,他又似是而非地带领观众来到一个由好人组成的小镇,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来为自己的讥嘲寻求最佳注脚。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在科罗拉多山里有一个虚构的小镇——“狗镇”,小镇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和一条狗,这里的居民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友爱互助,过着差不多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晚上,一名女子格蕾斯(妮可·基德曼饰)为了躲避抢劫银行的黑帮的追捕,逃到狗镇,寻求…  相似文献   

14.
【思路指点】 此题限定只能写一个人;其中“忘不了”又限定写和“我”曾经相识、有过交往、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今又离开了“我”的人;“忘不了”是指这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或他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难以忘怀。现在仍和“我”在一起的人不可写,给“我”印象不深的人也不可写。比如小学时的老师、同学,从前的邻居,离去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退休     
连子波 《师道》2014,(4):52-54
“如果有一天我退休”,这“有一天”对于我来说尚有21年.相对于“现在”太过遥远。但是我得感谢编辑,他给了我一个时间点,使我可以脱离现实的生活,从而可以认真地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可以检视自己的从教经历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文训练要求生活中哪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他对你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他的某些特长和爱好,他做的某一件事使你深受感动等。想好以后,把你想的内容先说一说,然后写下来,注意写出这个人的外貌特点。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作文指导重点指导:在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过的人很多,要好好地在你的记忆仓库中找一找,看看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选出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来写。有了写的对象以后,要进一步地想,他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地想下去,你要的素材…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既提倡真实,又允许虚构。为使文章中心更明确,内容更充实,允许学生将记忆中一些相关或变通可用的材料引发出来,进行必要的想象、加工、完善,适当弥补事实的不足;甚至允许学生在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完全虚构,只要所写作文想象合理,符合艺术真实,就不应当指责。一、虚构并不违背大纲精神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要“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想到的事老老老实实地写下来。”大纲的这些阐述是强调真实的。但是,这里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罗素悖论     
一天。一个理发师挂出了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一类。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发。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说明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由此可见,不管做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19.
我们究竟为谁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究竟为什么工作,为谁而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些人是为了自己而工作,一些人是为了别人而工作。罗丹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当你把工作看作是一种快乐时,生活变得美好;当你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任务时,生活就变成了奴役。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杰克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工作了1年,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在公司里的工资是最低的,老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要跟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问道:“你把那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做国际贸…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而且他善于将自己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将民族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与外来的创作方法相结合。他有过消沉和痛苦,在雨巷中徘徊彷徨,在“记忆”中幽游绝望。在艺术的象牙塔之中,他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世纪末”情绪和唐末五代的“末世之音”同他孤寂的心灵一起,弹奏出哀怨颓废、逃避现实的弦音,他的诗歌,就是象征派和古典派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