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里是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发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学习主体的潜质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找规律"(一一间隔)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探索与体会。"一一间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旨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排列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应用规律解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出"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这种物体的数量比另一种物体多1".……  相似文献   

5.
"找规律"的教学要求是"重找会用",顾名思义教学过程应落实在"找"字上,而不仅仅是规律的"应用"。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时,注重突出"找"的三个层次,且三个层次的"找"是逐步递进的。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标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核心是儿童立场,也就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设计教学。观念决定行为,但有了新的观念,要想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还要有一个过程。本文结合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一课,阐述如何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教学片段片段一:激趣导入,初步感受规律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听写活动——我说你画。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学生已经学习的数、式、运算以及直观认识的图形在各单元中分散安排探索规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式、运算以及图形排列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更是根据内容每册各独立编排一个"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从丰富的探索规律内容中引导学生探索一类又一类典型现象的规律。尤其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探索规律"的专题活动,蕴含规律的情境不再简单直观,而是偏向于复杂内隐,其中隐含的规律都是要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才能被探索和发现,这就意味着"探索"的过程成了寻找规律的重中之重,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探究方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文笔者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为例,提出"探索规律"教学的"四重奏"。  相似文献   

8.
演员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教学精彩的背后,是时间的积淀、血汗的凝结、智慧的融合。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数学教师应具有数学的眼睛和数学的头脑。在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第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发现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都是在有限物体个数的范围内来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的一次探索规律的主题活动。将"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加以呈现,是苏教版教材富有特色的编排之一。我们理解,之所以将"探索规律"的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加以呈现,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在过程中积累探索学习经验,感悟数...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数学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找规律”单元,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学生在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时,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教师在教材与教法上主要应把握以下三点.一、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任何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利用和改造事物,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接触过间隔现象.间隔现象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和数学的价值,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了适应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凸显探索活动本身的价值,教材注意淡化规律的具体内容,不仅没有给出有关规律的数学模型,而且也没有给出结论性的语言叙述,这就给学生多样化表述规律留出了空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目标定位1.在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用建模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思想方法。2.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想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对学生学好数学具有积极而强大的作用与支撑.数学思想并不能简简单单地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模仿练习而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数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反复感知、感受、体验,从而逐步积累起来的过程.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谈一谈"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目标定位:1.在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用建模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一一间隔排列问题的思想方法。2,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15.
<正>【课题】五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96 ̄P97。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过程:一、游戏(一)夹小棒师:如果用两个手指只夹…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同一内容在分段教学中的衔接"这个主题,我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另一节是四年级上册的"角的认识",并专门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这两节课正好从实践上加深了自己对数学活动经验与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8耀49页。【设计理念】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规律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节课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学生自主创设的间隔排列模型等现实情境,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逐步积累感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及练一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享受数学学习的乐  相似文献   

20.
<正>所谓"课型",是指通过师生结构化的教与学,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内容,形成某一类型课的具有过程性和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由此定义看,"结构"是研究的关键词。规律探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日常的教学中却发现,规律探索教学缺乏结构化的思考。因此我们要找准课型形成的关键,初步架构规律探索课型。一、规律教学缺乏结构化的思考现象一:内容呈现点状化,缺乏知识结构化的思考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间隔规律"第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