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事诉讼中的审前程序在司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关于法官在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中地位的有关规定存在缺陷,使得审前程序的收集证据、整理争点、促进和解等价值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中聚焦法官在审前程序中的地位,通过采取预审和裁判相分离、合理分配诉讼各方主体的权利等措施,并突出法官在审前程序中促进当事人和解的作用,以实现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所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万钧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39-141
我国立法关于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的困难。我们需针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立法和司法缺陷,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经验对其加以改造和完善:赋予法官和解提议权,设立证据调查和交换程序,审查和解协议并制作和解书,确认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对生效的和解书设置一定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超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过程中,更加强调当事人的主体作用,法官职权得以弱化,这一变革对促进诉讼的民主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若过于强调当事人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法官对民事诉讼进程的指挥作用,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从而引起诉讼迟延。因此需就法官对诉讼进程的指挥作用予以规范,设立法院行使诉讼指挥权的原则,即依法恰当行使原则、中立性原则及不违反辩论主义和处分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将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分为程序性的指挥权和实体性的指挥权,以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实质上的公正价值,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程序权。  相似文献   

4.
自认规则为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明示自认,而对默示自认规则,虽然我国民事法律法规中有所规定,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也很少运用。事实上,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沉默在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适当的运用默示自认规则不仅对提高诉讼效率有所帮助,也可以保障双方当事人权益。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和解效力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和解一经成立,便与确定判决有同一的效力。但是,和解与确定判决有同一的效力,是否效果全部相同,不无疑问。诉讼和解的效力应当包括羁束力、形式的确定力、执行力和形成力。从和解是当事人自主解决纠纷的方式出发,为保障当事人对瑕疵和解申请救济的途径,应当否定诉讼和解的既判力。  相似文献   

6.
全部诉讼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制作相应的司法文书。本文认为民事诉讼中的和解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活动,但民诉法对用何种文书确认其效力未加规定。因此,研究民事确认和解协议书是适应司法实际的要求,完善民事讼诉法,建立完整的司法文书体系的需要。文中联系审判实际,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对我国民事确认和解协议书的概念、性质、特点、效力,及其结构内容、和调解书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司法解散制度作为股东权利救济方式的一种,虽然我国新《公司法》明确赋予了立法上的肯定,特定主体可以在特定情况下请求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及时救济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由于目前我国立法规定并不完善,存在过于粗糙、可诉性不强等缺陷,尤其是对司法解散诉讼当事人资格认定方面,不仅原告的资格确定不甚明确,对于被告更是完全没有规定。由此,深入研究司法解散诉讼当事人资格认定对我国司法解散制度的适用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在审判实践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立法上规定却过于简单和笼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及司法改革的需要,使简易程序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对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司法现状和立法方面的缺失进行分析考察;建立小额诉讼制度,完善审前程序,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建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承担是一项学理上承认且理论成熟,司法实践中被普遍运用的重要民事诉讼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却没有正面对其作出明确规定,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且程序性规则完全缺失,导致司法适用鱼龙混杂,于法无据。而与我国立法渊源十分相似的日本,在其《新民事诉讼法》中对诉讼承担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制度科学,实操性强,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吸收日本的宝贵立法经验,从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厘定及程序规则构建两大方面去完善我国的诉讼承担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12年8月,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在诉讼法中明确增加了"民事诉讼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这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正式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此举无论是对于司法权威的树立、效率的提高,还是引导当事人合法、诚信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化解社会矛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法的出台结束了学界关于是否需要在民事诉讼中规定诚信原则的争论,但是开启了另外一个讨论: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其焦点在于是否适用于法官。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在诉讼法中明确增加了“民事诉讼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这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正式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此举无论是对于司法权威的树立、效率的提高,还是引导当事人合法、诚信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化解社会矛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法的出台结束了学界关于是否需要在民事诉讼中规定诚信原则的争论,但是开启了另外一个讨论: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其焦点在于是否适用于法官。  相似文献   

12.
民事虚假诉讼不仅侵犯正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我国司法的权威,是目前民事诉讼程序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然而,当前学界对于民事虚假诉讼的界定众说纷纭,民诉法也仅规定了恶意串通一种类型。且在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上对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定均存在不足之处,使得实务中当事人利用民事诉讼程序达到自身不法目的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本文从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界定出发,针对当前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完善建议,以期进一步通过法律规制等手段遏制虚假诉讼,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程序公正是诉讼公正的主要内容,是法本身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要求。民事诉讼程序公正包括程序规则的公正、公平、合理、当事人地位平等,诉讼程序公开,法官中立及当事人意思自治。保障民事诉讼程序公正需理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关系、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的关系、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以及法院内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概念,是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的限制和补充,是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作用调整的必然。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当事人地位强化,法院职权弱化,但我国当事人法律水平和诉讼能力参差不齐,具体诉讼中仍需由法官引导,才能保证程序的公正、实质的正义,故我国民事诉讼中引入法官释明权制度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人民检察院可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部分进行调解.为了完善人民检察院的司法权,促进人民法院合理量刑,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人民检察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权应在《刑事诉讼法》中加以规定.根据现代司法理念和实践需要,我国应构建起完善的人民检察院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但由于我国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附带民事诉讼与现代司法理念产生冲突。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冲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最终应将该制度取消。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如何分担,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争议较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应遵循坚持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担和坚持依法进行举证责任分担的原则;在法律无明规定的情况下,可根据经验法则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上述规则分配举证责任导致失衡时采取自由裁量原则。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官关系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鉴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认为,首先应从观念上摆正二者关系,确立审判权是诉权辅助之观念;然后在具体制度上,改革现有的撤诉、上诉、再审的相关制度,确立新的调查取证规则,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法官庭审引导权的行使等。  相似文献   

19.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的兴起使民事诉讼和解制度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现行民诉法对于这项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该制度功能的发挥和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行使,所以,对其改良的呼声很高。但现行研究对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鲜有涉及,因此,研究民事诉讼和解制度应当从制度的概念界定出发,对于构成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几项基本理论问题———制度内涵、理论基础和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探析,揭示该项制度的内在规律,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实体法的指导原则,对民事诉讼法产生了显著影响。它要求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公正和善意,对诉讼参加人滥用诉权、作虚假陈述等不正当诉讼行为予以限制,同时禁止法官滥用裁量权、实施突袭性裁判,以维持当事人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最终实现诉讼程序公正。因我国的民事诉讼未实行当事人主义模式,民事诉讼法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时应特别关注对当事人正当诉讼权利的保护,注重防止法官滥用职权,维护制定法的稳定及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