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  相似文献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桑五十株、畜七十只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持续发展之消费要求了。《寡人之于国也》注释辨疑@李国栋$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相似文献   

3.
新高中《语文》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中有“七十者衣帛食肉”一句 ,有人认为此句中的“七十”应理解为“十中分之七”句意才通顺。乍一看确实有些道理 ,其实不然。且看《孟子·尽心上》中的一段话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 ,制其田里 ,教之树、畜 ,导其妻子 ,使其养老。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 ,谓之冻馁。文王之民 ,无冻馁之老者 ,此之谓也。”由上文可以看出 ,古人的看法是 :五十岁 ,没有丝绵便穿不暖 ;七十岁 ,没有肉食便吃不饱。孟子主张行王道制民产 ,申孝悌之义。这与《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恰恰一致 :“五亩之宅……七十者…  相似文献   

4.
《寡人之于国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文字历来被认为是孟子“仁政”“爱民”思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三点疑惑,下文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5.
夏业文 《高中生》2008,(16):55-55
1.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最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  相似文献   

6.
起床后,小朋友们都在自己穿衣服。顺顺穿了好半天,还是没穿上。她愁眉苦脸地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穿不上!"我看了看,这件上衣设计得很新颖,肩带是交叉的,怪不得孩子穿不上啊。于是,我帮她穿上了衣服。第二天,顺顺又来找我,这次她很平静地说":老师,我不会穿,您给我穿上吧!"我  相似文献   

7.
超人终老去     
正在爸爸五十几岁的时候,大家都说他看起来像四十出头。今年,爸爸已经七十岁了,看起来像六十岁。我很难过,我的超人爸爸终于变老了。我爸妈是通过相亲结合的。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我爸穿了身怪模怪样的衣服,我妈不客气地指出:"你能不能把衣服领子拉拉好?"被我爸驳回去:"不想和我过拉倒!"我妈又好气又好笑,但是鬼使神差地被他带去油腻脏乱的小饭馆吃了顿潦草的饭菜。那已经是好多年前了,有照片为证,我爸比现在胖多了,脸颊两侧福嗒嗒地垂下一点小  相似文献   

8.
开心一笑     
孔子办班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补习班的老师,连补习费的多寡,可享受的福利也都规定了: 十五有志于学 交15元的报名费。 三十而立 交30元者,只能站着听课。 四十不惑 交40元者,可以发问直到没有疑惑。 五十知天命 交50元者,可知道明天小考的命题。 六十耳顺 交60元者,在考试时,老师会偷偷告诉你答案。 七十从心所欲 交70元者,想干嘛就干嘛,打老师都没事 地理菩试 地理考试时,老师要学生简 略描述下列各地:阿拉伯、新加 坡、好望角、罗马、名古屋、澳 门。 一位学生写道:从前有一位 老公公,大家叫他阿拉伯。有一l 天他出去爬…  相似文献   

9.
三姑这辈子     
三姑喜欢说笑话,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会中,她都是快乐的源泉。但在我的见识中,她是一个命运最坎坷的人,五十出头,头发几乎全白了,笑起来满脸的皱纹像个七十岁的老太太,那是她为生活付出代价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幼儿的慈母     
人人都说亲娘亲,熊老师比娘亲十分,对待孩子(?)关心,肉连肉来心连心。这着歌谣是小蓝公社小蓝大队群众欢送熊老师来县参加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赞歌。熊仰卿同志是小蓝公社小蓝大队幼儿园的教养员。当1956年党把这光荣的任务交给她的时候,心想:是呀,这是解放妇女劳动力的好办法,孩子们在幼儿园一定能比家里教育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虽然自己文化低,没有经验,又是快到五十岁的人了,不会唱不会跳,她仍然毅然决然地向党保证,一定要把幼儿带好,决不辜负党和群众的期望。开办时,只有28个小朋友,哭的哭,闹的闹,不到一个星期,就只剩下12个小朋友了。熊老师心里(?)急,怎么  相似文献   

11.
沅江一中的彭曼云老师虽然是五十岁的人了,但她平时穿着得体,显得格外干练而富有朝气,走路步伐矫健,办事风风火火,讲课激情飞扬,跟学生打交道有说有笑。有一次,一个学生找彭老师谈心,竟然直呼“曼姐”,彭老师很是惊讶:“这孩子咋的了,我都比你妈年纪还要大,怎么叫我姐啦。”学生连忙解释:“你无微不至的关心就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  相似文献   

12.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民本主义者。他总结了历史斗争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提出“民为贵”,“与民同乐”,“得乎丘民为天子”,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孟子本来要恢复西周奴隶制。齐宣王问如何行王政,他说要像文王一样,“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梁惠王》下);并多次劝齐宣王“制民之产”,以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很明显,“五亩之  相似文献   

13.
体会幸福     
里克特 《初中生》2009,(12):1-1
张小娴在散文《幸福》中提到,每次吃鱼的时候,她的爱人总是将滑嫩的鱼面颊肉留给她吃,而在跟朋友聚餐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这样对待她。在那一刻她才知道,可以吃到鱼面颊肉的时候,她是多么受宠,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可以随随便便地大块吃肉,古代的情况可和我们不一样。先秦时,肉可是奢侈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上的。老百姓养的家禽数量并不多,所以吃的肉类就很有限了。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为肉的珍贵,也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吃得上,所以古代还用“肉食者”来称呼有地位的人。  相似文献   

15.
肖良 《广东教育》2020,(5):8-11
1.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风雨无阻, 2019年伟大祖国迎来了她七十岁的生日.在七十年伟大历程中,无数先驱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绝望中拥抱信仰;建国后,无数建设者听从组织安排甘做平凡渺小的螺丝钉;无数英雄人物淡泊名利,深藏功与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离不开无数人民功臣的砥砺奋进,忘我工作. 请以"今天,我们如何致敬功臣"为主题,在班会上做一次发言.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标题自拟.(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和套作.  相似文献   

16.
孟子曾不嫌辞费,反复申说其“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治民主张,因其中既含统治者尊重长者以夺民兴国的政治策略,亦有君王使民富足进而导民从善的牧民之道。此即为孟子所提倡的贤君王天下的根本途径。兹分述之。  相似文献   

17.
记忆如金     
@戎小熊苏秀兰老师是我在宣武区第二师范附小读书时的班主任。那时她刚刚师专毕业,还不足18岁,可如今却到了要退休的年龄。在我的记忆中,苏老师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终年穿一身又肥又大的粗布衣。那时的我,常把苏老师和乡间的村姑联系在一起。其实,苏老师原本很美,只是那美被那个年代湮没了。苏老师与我碰到过的其他老师不同,她从不告自己学生的状,哪怕是最坏的学生。她甚至还表扬你,然后再指出你的不足,让你心悦诚服。在她心里,任何人都不会坏得一无是处。这与有些人把告状当作惟一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小时候我很淘气…  相似文献   

18.
著名旅美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熊春捷曾撰文,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宣武区第二师范附属第一小学读书时的班主任苏秀兰老师——那时,她刚刚师范毕业,还不足19岁.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个温柔的人,终年穿一件又肥又大的粗布衣,总让人把她和乡间的村姑联系在一起.其实,她原本就很美,只是这种美被那个年代湮没了.她与我遇到过的其他老师不同,这就是她从不告自己学生的状,哪怕你是最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体会幸福     
张小娴在散文《幸福》中提到,每次吃鱼的时候,她的爱人总是将滑嫩的鱼面颊肉留给她吃,而在跟朋友聚餐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这样对待她。在那一刻她才知道,可以吃到鱼面颊肉的时候,她是多么受宠,多么幸福。她也因此感觉到,幸福能让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快乐。  相似文献   

20.
午餐时,一个孩子用手抓菜,我制止,他却说:"陈老师说可以用手拿的."原来陈老师曾看见另一位小朋友的毛栗子掉在桌上用筷子怎么也夹不起来,就让她"用手拿".还有一个孩子每天早上都要在老师面前展示她的漂亮衣裙,连老师都觉得这孩子太注意穿着,家长也有些反映.再细想,问题还是出在老师身上.记得那是孩子刚上小班时,每天来都会哭哭啼啼的.我们为哄她,常夸她穿的小裙子真漂亮,戴的小帽子真好看,她听了就不哭了.从此,她每天早上蹦蹦跳跳地来到老师面前,主动展示她的漂亮服饰,我们也随口夸一句:"唔,真漂亮!"却不知这一夸,夸出了她的毛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