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段一 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同学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图中,我知道了1个书包20元,1个笔记本5元,1盒水彩笔18元. 生:图中一共有3个人,小军、小晴和售货员阿姨. 师:要解答"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我们要知道是谁买的东西,买了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我校承接了"关注核心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省级科研课题,数学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的重视,掀起了一股溯源求本的热潮。在学习、思考、探究之余,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行为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师(出示完整的木桩和篱笆主题图):它们是怎么排列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案例一:主题图中找规律片断A:师(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生1:图中有彩旗、彩灯和盆花。彩旗是按"红红黄黄"的规律排列的,彩灯是按"红紫绿"的规律排列的,盆花是按"蓝红"的规律排列的。师: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生2:我是画图的发现的,即○●○●○●○●○●○●○●○(○表示蓝花,●表示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相似文献   

4.
片段一师:(课件出示:民间剪纸的蝴蝶、蜻蜓、亭子三个对图形)请认真观察这几幅图形,再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它们都是用纸剪的,很好看。生2:图中有蝴蝶、蜻蜓,它们飞累了会到亭子里休息。生3:蝴蝶和蜻蜓都有两对翅膀,蝴蝶是分开的,蜻蜓是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片断一:铺垫理解师(出示13、35、34):怎么理解这些分数的意义?怎么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它们的意义?生1:把单位"1"平均分为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用除法来表示就是1÷3,除法的结果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师:几个几分之一就表示成几分之几。师(出示16米、79吨):怎么理解这两个分数的意义?和之前的分数比有什么区别?生2:这两个分数表示的是数量,而不是比率。16米表  相似文献   

6.
【教学案例】一、出示例题体会策略1.通过示意图帮助体验倒推法。课件出示: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师: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生:一共有400毫升。生:甲杯果汁比乙杯的多80毫升。生:现在各有200毫升。生:甲杯减少了40毫升,乙杯增加了40毫升。师:这道题同以前学过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吗?如果还按  相似文献   

7.
一、在比较中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图1中右边的长方体与左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它有6个面. 师:图2中的两个图形也是立体图形,长方体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的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课改前案例师:(出示图片一)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学生说图意。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该怎样列式?生:9 2=11。师:(出示图片二)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学生说图意。师:要求还剩几个苹果该怎样列式?生:11-9=2。师:认真观察两幅图的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说明二者联系。师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交流师:同学们,你们自己到商店买过东西吗?生:买过。师:买过什么东西?生1:铅笔。生2:橡皮。……师:看来,大家买过的东西还真不少。瞧,这两个同学也在商店买东西呢!(出示课件)2.观察信息窗,提出问题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每根圆珠笔芯0.2元。生2:小男孩要买3根圆珠笔芯。生3:每根橡皮筋0.05元,小女孩要买9根。师:根据相关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相似文献   

10.
教学实录(一)师:(课件出示情境图片)叮叮和当当在野餐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他们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块蛋糕。师:叮叮和当当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到2个;把2瓶水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1瓶。师:像这样分得的每一份同样多在数  相似文献   

11.
(一)初步感知“角”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布袋子,里面有5个图形(屏幕出示)里面有一个这个图形(指着中间的圆),是什么形?生:圆形。师:谁能不用眼睛看,用手模出圆?学生活动,纷纷摸出了圆。师:有没有小窍门呀?生1:圆摸在手上很滑。生2:其他的图形戳手,圆不戳手。生3:圆没有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这一定理,并初步掌握其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探索能力,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定理的形成及其应用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出示图片) 学校一年级五班的门坏了,工人师傅想从木门的对角线上加固一根木条(如图),已知门高2米,宽1米,需要多长的木条呢? 师:为什么要在对角线上钉木条? 生:利用△的稳定性. 师:木条将门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生:两个直角△. 师:求木条的长就是求什么? 生:直角△的斜边. 〔板书课题:勾股定理〕图1流畅.2实验探索 2.1下面请大家分三组测量: ①画直角边分别…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1~93页“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好玩吗?生:好玩!师:那好,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看看(投影出示课本主体图),你看到了什么?生1:有的小朋友在折纸片,后面还有一些大树。生2:我看到小朋友在玩积木。生3:我看到四个小朋友在分月饼。生4:我看到三个小朋友在分西瓜。生5:我还看到三个小朋友在喂鸽子。师: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请你们细心观察,他们是怎样折、怎样分的?生1:我发现有两个小朋友把一个月饼分成一样大的两块。师:…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58~60页【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教室场景图。师:大家看,这是什么地方?生:这是我们的教室。师:仔细观察,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生1:喇叭面、开关面板的面是正方形。生2:课桌面、黑板面是长方形。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生: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  相似文献   

15.
一、有效铺垫,奠定成功的基础教学片断:师(出示1个小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自然数表示吗?生:可以用1来表示。师(出示2个小正方形):还能用一个自然数表示吗?生:可以用2来表示。师(出示4个小正方形):你想用什么数来表示?生:用4来表示。  相似文献   

16.
片段(出示情境图:左边盒子里有9个桃,右边有4个桃)师:看了这么多个桃,你想提什么问题呢?生:一共有多少个桃?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桃,要怎样想?生:只要把9个和4个合起来就知道了。生:9 4。师:9 4等于几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商量商量。生1:我是数的,1、2、3……11、12、13,一共有13个桃。  相似文献   

17.
课堂实录片断截取:师:这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知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同学们观察这几副图,用数学语言各说一句话,说说用哪个数字表示。(课件出示图画)生:图上有一只小猴,用1表示。生:图上有两个桃,用2表示。生:图上有三只小鸟,用3表示。  相似文献   

18.
[案例]"认识人民币"   片段1:   (依次出示课件:1元的硬币和纸币)   师: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   生:上面写着"一圆"啦.   师:这个呢?两个1元有什么区别?   ……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分数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师(出示学生在公园过生日的场景图):他们在干什么?看到这样的场景图,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呢?生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瓶?师:一块蛋糕也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怎么分?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尝试分蛋糕。【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场景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中有关“数”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2.动手操作,引入分数。师:同…  相似文献   

20.
正片段一:师:今天是小熊的生日,有朋友要与它一起过生日,它拿出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出示情景图。)师:看,小熊拿出了什么好东西?生1:有苹果、饮料、蛋糕。生2:这些东西一点也不好,而且还只有这么一点点。生3:如果是我的话,我肯定还要拿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招待客人。师:听,门铃响了;看,来了哪些朋友?(出示小熊迎客人情景图。)生:来了小猪和小兔。师:你们猜测一下来了客人后,小熊会干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