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体育师友》2019,(1):1-3
文章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课课练教学研究入手,提出"植入式"课课练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针对运动技能学习提出初中体育运动逻辑重构教学。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提升,形成初中体育"植入式"教学形式,把运动技能与体能练习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对解决此难题作一些尝试,以求抛砖引玉,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后,"课课练"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近年来,多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教学中"课课练"再次被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加深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倪云雅 《体育教学》2013,(12):34-35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生长点。“课课练”以其独特的锻炼价值再次回归体育课堂,成为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着眼于常态化课堂教学,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课型下的“课课练”设计、趣味化“课课练”形式以及科学搭配“课课练”内容,从而提炼总结初中女生体育课实施“课课练”的策略,体现了“课课练”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融合的设计理念,操作性强,效果好,值得教育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4.
如何增强青少年体能素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已成为当下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目标中的重点任务。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强体质、发展体育能力,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主阵地。尤其是通过体育课教学,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与技能同步发展和提高,我们在辩证地看待传统"课课练"利与弊的基础上,提出"补  相似文献   

5.
"补偿性体能"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保障学生正确掌握运动技术,体育教师有效设计出的有益于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以补充、完善和发展为目的,与动作技能和健康相关或相异的体能。"补偿性体能"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课课练、循环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下降、有效教学理念等历史背景提出的。现今,在补偿性体能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发展出现了瓶颈。  相似文献   

6.
<正>体能提高与技能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提升学生体能是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遏制学生体能下降的不良趋势,素质练习"课课练"是有效措施之一。误区1:"课课练"时间过长,既让学生不堪重负,过度疲劳有损健康,又会影响主教材的教学;时间过短,则达不到提高体能的效果。对策: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人体机能发展规律,适宜地控制运动负荷,才能达到超量恢复,逐步提升体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时间、次数、重  相似文献   

7.
面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下降的状况,作为体育教师有必要思考如何利用好体育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高效地发展学生体能。而身体素质课课练或循环练习在内容、形式、负荷、时间等方面又有针对性不强、统得过多、练得过死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课课练"回归的势头挺劲,从《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近两年刊出的文章就可以读出此信息。比如吴键老师的《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毛振明老师的《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李京诚老师的《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党林秀的《重提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等,从标题就可以清晰体现。专家学者的引导,一线老师也开始进行“课课练”的一些实践研究。本文拟在“课课练”强势回归时,谈几点“可能”,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身体素质"课课练"(以下简称"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一线体育教学中存在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体育教师也做了各自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针对"课课练"的设计,不仅要关注体能的发展,而且应根据教材特点,将其融合于技术学习之中,或安排在技术教学前后以发展专项体能或作为补偿性练习等,有效地服务于教材的学习;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健身知识与方法的掌握,从而为学生的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立东 《体育教学》2023,(S1):138-139
体育是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旨在提升学生体能、发展学生体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心,体育学科教学也逐步受到更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教育行业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师要能积极运用课课练,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此,对于小学体育“趣味课课练”的教学实践,笔者开展了如下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二十多年前,课课练曾作为一种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形式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广泛流行。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课课练一度淡出了体育课堂,只在体育教师心中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多年下滑的时代背景下,课课练再次引起专家和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再次作为重要的健身手段和教学内容重新登上体育课堂的舞台。课课练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手段和增强体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健身特性。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怎样使课课练扬长避短,在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引下进发出新的价值与生命活力,已成为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利用四月份一次全市中学体育教师的集中教研时间,举办了体育教学课课练专题研讨会。多名体育教师在会上发言,畅谈他们对课课练的认识及设想,交流课课练的做法和经验。研讨会对于体育教师交流课课练经验,统一对课课练的认识,推进课课练的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体育教学"课课练"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课课练"是体育教师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在课的主题教材完成后进行针对性、补充性内容,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以简单易行、形式多样,时间段、效率高为特点的身体练习形式"[1]。90年代中期,这种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形式逐渐退热。近年来,由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逐年下滑趋势,为扭转这一局面,"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中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各项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为准则。几年来为了寻求认识上、方法上和效果上的统一,我们在初中男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摸索,具体抓了以下四个环节。一、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新大纲指出:有些简单易行,对发展素质有效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因为这部分教材对增强学生体质有实效,同时又是各项基本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连续10年对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课课练”的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课课练”不但可行性强,而且对增强学生体质有显著效果,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补偿性体能练习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能够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或相弥补的,促进学生掌握技术或进一步完成动作的体能练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补偿性体能练习的针对性、补充性、相关性、实效性对发展学生体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引体向上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初中及以上男生必测项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因涉及力量的专项训练较为乏味,学生畏难情绪较大,加之无法从中获得成功感,从而导致了引体向上的成绩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总结交流"课课练"课题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研讨体能素质教学和练习案例,《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12月21日在首都体育学院报告厅召开了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各区、县课题组的成员汇聚一堂,研讨课课练创新课题及学校体育的发展。会议的主题是"思路·案例·实效"。会议由课题总负责人李京诚主持,课题组郝军老师做了"健康新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校体育》2021,(4):22-24
<正>《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等内容的融合和有效教学来实现",并将体能模块列为必修必学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段必须修满1学分共18课时。同时指出"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每节课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高中阶段要通过体能必修必学模块、体能课课练、体能锻炼课的教学以及课余体育训练,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课堂教学渗透课课练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健身效果,笔者从确保课课练时间、课堂教学中恰当安排课课练内容、结合主教材渗透课课练等方面,加强课课练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乔林 《体育教学》2023,(S1):85-87
课后练习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课后练习的趣味性,等于提高了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体育素养的提高意义重大。而将“课课练”创新教学模式融入体育练习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真实体育练习情况制定趣味练习活动,能够更好实现体育教学的改革,助推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以篮球教学为例,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趣味“课课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提出了小学体育趣味“课课练”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由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课练"又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各种声音都在强调"课课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体育课中"课课练"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课课练"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甚至,有的地区在进行优质课评比时,把是否安排了"课课练"作为评优的必备条件,没有安排"课课练"的课评优一票否决。"课课练"是在80年代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被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