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对青少年健康,尤其是体质健康的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支持的战略举措,加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整合研究不但有利于当前中央阳光体育政策的落实,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沉积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及结合落实中央7号文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综合分析。认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实施途径和要求都是一致的;中央7号等一系列文件是政策的保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整合的基准;两者具体内容的整合是实施的途径。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奠基性工程,而"阳光体育运动"则进一步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学校体育工作特色,两者"学与用"的有机整合,共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袁勇  王娟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0):101-10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健康促进工程"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方式、内容、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提出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内涵,加强经济实用性强的体育场馆建设,丰富阳光体育内容等措施,希望能为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徐栋 《精武》2012,(28):53-53,72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随着"阳光体育"的广泛深入,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学生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体能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仅就"阳光体育"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作以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2011,(11):18-18
一、发展学校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1.成立"阳光体育"领导小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体育工作,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制订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包括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总课程表、设计小型竞赛活动及校运动会方案、编排课外及社团体育活动内容,明确运动项目指导教师及运动员。阳光体育运动课程内容及要求,做到人手一份,人人明确,项目落实。  相似文献   

5.
臧云辉 《体育世界》2009,(11):83-8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历史背景地位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的产生背景、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实施"阳光体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爽爽 《精武》2012,(24):60-60,62
阳光体育运动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倡导"健康、运动、阳光、未来"的理念。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学校体育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式的动员状态下,要通过学校、体育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也要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总结和探索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学校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发现学校课程中,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思想在"产生背景、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方面存在分歧。深入分析体育课程的功能属性,发现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文化功能层面上的缺失。通过对体育课程的重新考察,得出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属性是"运动技战术学习";以此为依据,得出学校终身体育思想应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能够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身体运动技能,增强高校身体素质教育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仍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以新形势为研究背景,重点探讨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目的以及一分钟管理思想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管理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在学校体育管理中运用一分钟管理理论,能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激励机制以及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分析,阐明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健康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学生时期是个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有效手段,学校要认真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来促进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优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动阳光体育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为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中更好地贯彻和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方式种类较多,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现有的运动方式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特别是冬季运动的要求,这与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引导不完善、场地设施不足、冬季运动项目较少等原因有直接的关系。为此,针对黑龙江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开展多种方式的"阳光体育运动;拓展"阳光体育运动"空间,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容;切实改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加强监督、完善管理,构建"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等措施,为促进黑龙江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全面实施为背景,阐述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促进的作用,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及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阳光体育运动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如何避免阳光体育风潮化,将阳光体育长期开展下去;如何将阳光体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使阳光体育常规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促进阳光体育的长效发展,沈阳市以体育基地学校为着眼点,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郑怡 《体育世界》2014,(7):125-126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当前青少年健康体质水平不断下降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让青少年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等,对以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琳 《灌篮》2021,(3):109-109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阳光体育作为新的指导思想被越来越多体育教师运用到教育工作中。文章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总结、查阅资料等方法探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并结合实践结果简要阐述体育教学活动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实践策略:坚持“健康第一”理论思想;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灵山县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进行调查,提出农村学校应紧抓阳光体育运动的机遇,并针对该地区开展阳光体育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具体改革措施,旨在为家乡农村学校更好的实现阳光体育目标,促进学校体育和谐发展提供帮助,为其他农村地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以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条件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当下,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提升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 位和作用,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重要途径。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阐述阳光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为提高和改善我国青少 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可或缺性和相辅相成的密切关联后,对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和阳光体育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客观与 主观两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的“缺位”现象进行了文化学反思。最后,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开展现状,提 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泰州市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泰州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由于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重视度不够、宣传和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场地器材、学生健康意识等因素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建议加强师生的身体运动锻炼意识,加大体育锻炼设施资金的投入,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首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对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就中学体育教学如何进行改革创新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