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旦熄了灯,父母与孩子道过晚安,孩子就会想像:在自己的房间里可能有“小怪物”,它们可能藏在床下或在衣柜里……这种恐惧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正常的。但作为父母不应忽视这个问题,应想法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帮助学前儿童克服恐惧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了解他们的爱好,丰富其想像力。尽管有时他们对想像的东西会难辨真假,但成人要积极引导他们,告诉他们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丰富想象力对幼儿早期的脑发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许多学前儿童来说,独睡是个大问题。当孩子说“我害怕去睡觉,因为我房间里有妖怪”时,他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2.
教育,应该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蒙台梭利不一样的“我”孩子甲:“阿姨,你叫什么名字呀?”阿姨:“你先告诉阿姨你叫什么名字吧!”孩子甲:“我叫金洁,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妈妈希望我像白雪公主一样洁白。”孩子乙:“阿姨,我叫刘赢(实际上是“寅”),就是爸爸希望我做什么都赢的意思。”孩子丙:“还有我,我叫王雨非(菲),是因为我出生时下了非常大的雨。”……确然,不一样的名字,不一样的“我”,从他们一出生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告诉…  相似文献   

3.
李政 《学前教育》2014,(3):26-27
一次,美术活动开始了,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白纸和水彩笔,告诉他们:“今天我们来画画吧!”“老师,画什么呀?”“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回答道。孩子们一脸茫然看着我,2分钟后,全班一半的孩子开始绘画,一半的孩子拿笔、玩纸、四出张望和走动。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班中经常会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平时总爱和同学磕磕碰碰,今天跟这个同学闹意见,明天和那个同学不说话。他们在同学中也没有好朋友。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往往情绪不高,家长问起时,孩子也很委屈。孩子往往会说:“我真讨厌某某”、“我恨死某某了”、“某某真没劲”…… 不同的家长对此反应也就不同。有的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有的会说“谁欺负你了,去告诉老师”,有的甚至“告诫”孩子“谁欺负你,你就打谁”;当然也有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在学校与同学  相似文献   

5.
“童心童眼”是本刊惟一一个直接表达孩子心声的栏目。在这里,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明白他们为何快乐、为何苦恼。欢迎孩子们踊跃来稿,把这个栏目办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几位家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当他们问自己孩子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几位家长大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经常问孩子一些相同的问题。如:“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经常是这样,孩子当然没有与你交谈的兴趣。这里提供几种有利于与孩子交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做谈话的发起者。要引导孩子们说话,成人得有想像力。比如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一、新学期开始时。孩子有一种新鲜感或“认生”的不适感,这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此时,家长应对孩子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教育。二、享受成绩喜悦时。家长应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使之再接再励的明确的具体要求。三、感到委屈时。家长应主动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安慰和帮助孩子,使孩子在自然而发的感激之情下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和建议。四、老师家访之时。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客观地提出孩子的缺点,切忌单纯地“告状”。五、孩子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家长切不可责备孩子,而应肯定其成绩,同时对其不足之处和…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06,(7):32-32
2岁以下:给孩子准备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图画书,如奶瓶和奶嘴等,这种书能让孩子产生亲切感。告诉他们画中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孩子满1岁以后,可以给他们买一些表现其他新事物的图画书,告诉他们里面画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仰视孩子     
“顽皮”“无知”“贪玩”“不听话”……不知有多少词汇在描述着人之初的孩子。成人总觉得孩子需要无微不致的关心、教诲,去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成人是理智的,有经验的,而孩子永远是教会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地理解孩子,透视他们,你会发现自己错了。八年前从职业中学调回县城教幼儿园,别人也曾告诉我,孩子懂什么,还不好教。我也自以为大材小用,可一次在课堂上孩子们促使我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像什么?成人能有几个答案?可孩子们给了我不小的惊奇:像小草;象大山;像唐僧的帽子…  相似文献   

10.
过去,老师们思考的、需解决的的教育问题是“教什么”,“怎样教”。近几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应思考的教育问题是“孩子需要学什么”、“孩子能学什么”,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幼儿园的教育必须以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总目标,应将幼儿教育定位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培养身体的、社会的、一隋感的、认知的、道德的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是重要参与者之一,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对教学活动中过程和程序的控制,但正如“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的那样,幼儿的发展来源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源于他们对材料的操作,与教师和同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牵牛术”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女孩潘多拉一只盒子,告诉女孩绝不能打开。像所有孩子一样,潘多拉由于宙斯的“告诫”更激起了好奇,终于忍  相似文献   

12.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3.
秋阳 《家教指南》2009,(8):20-21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录音游戏     
(一)报告新闻玩法: 1.平日和孩子看过新闻后,引导他了解“新闻是告诉我们每天发生了什么新鲜事”。 2.带着孩子录制自己家中的新闻,除了收集家中发生的“消息”外,也留意报导方式,例如:“这里是洪枫广播电台,现在为您报告午间新闻……。” 3.自制故事录音带、小小童话剧,孩子听到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声音由机器传出来,会十分开心!  相似文献   

15.
重视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家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放学后,常常独自一人在家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他们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往。长此下去,容易形成“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不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孩子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家庭生活已戏剧性地发生了变化。二十年前,大多数的孩子有个被雇用的父亲和操持家务的母亲,而今天许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外工作,或者住在父母亲工作单位的单身宿舍里。孩子们处于父母亲整天不在家的情况下长大,这意味着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一千多个“专家”——这些人当然是孩子们自己。他们不仅告诉我们有关的  相似文献   

17.
天下做父母的,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而孩子做事不断的成功则是“成龙、成风”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童年时期是人生做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阶段,而其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光明的、新颖的、独特的生活时期。因此,孩子怎样度过童年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谁手把手地引导他们,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从周围世界吸取的是些什么东西——今日的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从小具有成功感,而不要让失败和困惑阻止他们向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先严而后松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呢?许多有见地的教育家都主张“先严后松”。法国教育家卢梭特别反对对孩子百依百顺。他告诫做父母者说:“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  相似文献   

19.
“我害怕伊丽莎白将永远不会有什么朋友了。”一个1岁孩子的妈妈吐露她的想法,“她喜欢在别的孩子周围,但是,每当她靠近他们的时候,她就把他们推开,把他们正在玩的东西推翻,抢走,拒绝让他们碰她的任何东西。她完全是自我中心。”我让伊丽莎白的母亲放心,告诉她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这一年龄的孩子对别的小孩感兴趣并喜欢观看他们,模仿他们。但由于这一年龄的孩子还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把东西给别人或与别人分享,他们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  相似文献   

20.
最后一次     
你最后一次告诉你的父母,你多么感激能成为他们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呢? 你最后一次告诉你的父母,你多么抱歉过去带给他们的麻烦,是什么时候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