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国义  蒋洪波 《武当》2012,(5):29-31
中国近代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向恺然先生,以及他的武侠小说改编拍摄的功夫影片风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百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但向恺然先生作为一名武术家、武术理论研究家、武术教育家,以及他对发展湖南武术运动的贡献,对中华武术理论研究的贡献等等,还尚未被更多人所熟知  相似文献   

2.
1913年2月,湖南留日学生向恺然与王润生二人,以私人名义,联合在长沙市学宫街富国矿办事处内,成立了一个湖南省国技会,专门研究武术技术。向恺然对国技二字的解释是:中国的武术技术。 湖南国技会虽是私人创办的,但却经过湖南省都督谭延?批准。当时请徐特立为名誉会长,向恺然与王润生为主事。聘请著名武术家欧阳月庵、黄其昌、蒋焕堂等担任武术教师。宗旨是:研究和推广中国的武术技术,增进国民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强种强国的目的。 湖南国技会成立之后,做了两件大事:第  相似文献   

3.
拳王王润生     
一、立志学拳拜访名师 王润生,原名王志群,别号润生,1880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原名善化县)的东茅坡。 王润生为人敦厚,自幼好学,曾拜著名学者杨昌济(即杨开慧烈士的父亲杨怀中)为师,一面学习古典文学,一面学练拳术。杨昌济对他非常器重,后来他去日本留学,也得到杨昌济先生的赞助和鼓励。 1894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朝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人民无不悲愤。刚满十四岁的  相似文献   

4.
羊定国 《武当》2011,(11):28-30
(接上期)"一·二八"日寇侵犯上海前,向恺然先生应湖南省主席何键之聘,回湘兴办湖南省国术训练所、技术大队。"由爱好武术,到结识南北武术名流,对办国术训练一事,如轻车就熟道,左右逢源。于是重金礼聘全国武术名流前来任教,有吴氏太极拳创始者吴鉴泉之子吴公仪、吴公藻;皇宫摔跤手纪寿卿、常冬生;扑击白振东;通背劈挂王荣标;子午棍范庆熙等"(向恺然先生之子向一学先生写《我的父亲平江不肖生》)。拳术王  相似文献   

5.
张东宝 《武当》2003,(6):41-41
修炼桩功很讲究炼“气”(如养气等)。这是因为“气”与“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说到“膜”,向恺然先生(笔名“平江不肖生”)撰著的《侠义英雄传》,曾对人体的“膜”有过通俗易懂的介绍。 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谈论霍元甲时说:“霍先生是  相似文献   

6.
孙禄堂先生是我国著名武术家。名福全,晚号涵斋,别号活猴、万能手。河北完县(今望都县)东任疃村人。他曾从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后来他以郝太极为基础,融会互合三家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均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著述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  相似文献   

7.
杨维 《武当》2000,(11):14-17
尚氏形意拳在我国形意拳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尚云祥先生(1864-1937)毕生的经历,以客观的比较和亲身的体会,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先师李文彬(1918-1997)师从形意大师尚云祥学练形意,曾为中国武协终身荣誉委员和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相似文献   

8.
在浩若银汉的国际收藏业中.有一颗璀璨的武术之星——这就是“李小龙收藏”:美籍华人秦杰夫先生是全美最大的“李小龙纪念品收藏之王”.他从1972年起系统搜集有关李小龙的图书、画报、杂志、海报、图片、电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唱片、光盘、纪念章、硬币、邮票、玩偶、钥匙链、服装、武器等(包括  相似文献   

9.
拳王王润生     
六、长沙街头小惩扒手 1912年,王润生从日本回国来到长沙市,住在西长街水来庙。那年夏天,王润生身穿夏布长衫在街上散步,遇到一个扒手。扒手用右手从后面插进他的长衣口袋,企图偷他的钱包。王润生装做不知,轻轻将手臂一挟,便将  相似文献   

10.
于志钧 《武当》2003,(3):29-31
一、是个人攻讦,还是原则性争论 2001年《武当》7、9两期连续刊载周伟良先生的文章“这是学术讨论吗?——简析于志钧对拙著的三篇评论文章”,说我对周先生的文章“断章取义”,“撒泼中伤”。周先生把关于中国武  相似文献   

11.
徐纪 《精武》2007,(9):56-56
格斗,是人的本能,是不需要学的。谁没有同兄弟姊妹、朋友同学动过手呢?是后来咱们学了礼仪,读了诗书,再遇到该动手的时候,勉强忍住了而已。有那性情急躁、忍不住的,当然动手的次数就多;而多,就积累了经验,吸收了教训,从而产生了技巧——武术的雏形是矣。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中华武术》第七期起连续刊载了范克平先生撰写的《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一文,文中首次披露了国术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事件,范先生的功劳应该说是很大的.他在多期的文中都提到了韩会清(化臣)教官,可以看出,韩会清在中央国术馆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让海内外广大的武林朋友了解和记住这位昔日的武术前辈。我们作为韩先生的再传弟子亲自到他的祖籍故乡——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罗疃村采访他的后人,并撰写了这篇文章(题目中“春秋”指春秋大刀.“八极”指八极拳,是韩会清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所传授的主要技艺),将其作为范克平先生《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的续篇和补充,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武当》2007,(2):44-44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武当史式八卦掌第四代传人,中年武术家,祥富集团(泰国)有限公司总裁——王祥富先生,联络有识之士,于近日在沪成立并举行了国际八卦会馆开馆庆典仪式。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25日,北京武术界的老字号——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为他们的老社长牛宝贵先生举行了七十寿辰庆典,表彰了老人五十年来为武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继承、发展、振兴四民武术社这个百年老社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登封市西郊,背依嵩山,面向颍水,西邻嵩山少林寺,有一家闻名遐迩的武术学校——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武术学校的创办人是少林拳传人、名列“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榜的梁以全先生,院长则是梁以全先生的长子梁少宗。梁以全先生的次子梁少飞,则担任着河南省郑州市体育局武术协会秘书长的职务。  相似文献   

16.
刘连洋 《精武》2004,(6):1-1,4
在烟台武术界,有两位先生堪称“武林双杰”,即李飞林、周振东先生,他们是烟台太极螳螂拳法的优秀传人。其中李飞林先生不仅武功高深、气度不凡,更是(莱阳三山)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嫡系继承人。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07,(2):I0002-I0002
冯志强先生于1928年出生干河北省束鹿县和睦井乡。冯家是束鹿有名的武术世家。冯志强先生的曾祖父冯老梅擅长武术,是清末武举。冯志强受其曾祖父熏陶,从小喜欢武术。他8岁时随族舅王云先生练习“少林童子桩功”,为日后习武练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冯志强12岁进京学手艺谋生,  相似文献   

18.
郑钧 《武当》2005,(6):58-59
家父郑悟清(原名梧卿),字风臣,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农历九月初六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家父先天体弱多病,10岁入私塾学孔孟,16岁从贾学徒,20岁委以会计事务,任职8年,积劳成疾,医药无效,几至不起。有同学好友李俊秀系中医世家,太极拳爱好者,授以腾挪(1923年),经3月效果显著,深感拳艺之精妙。1928年,先生识代理架之优越,拜于和庆喜门下,利用自然装点自然,天人合一理,颇有见识。至此时,先生之堂叔经商归来,亦善学者,讲解儒家理学,并将原来的金刚捣碓,更名为金刚三大对。  相似文献   

19.
李昌  刘海峰  冀潜 《精武》2008,(3):52-54
蒙古拳是一个稀有的拳种,在武术界流传面很小,但由于一个特殊的机缘,却使我们和蒙古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随马雷石先生习练心意六合拳时,马先生在教到滑步掌时说道:“此法就是蒙古拳的核心步法——滑步。乃是我师水普慈先生在镇平老家时和蒙古族拳师王俊三先生交流换艺而得来。”  相似文献   

20.
马雷石 《精武》2007,(12):44-45
作为清真教门名拳——汤瓶七势拳从问世到现在一直为武术界所珍视。穆斯林习武者对此拳尤为推崇,有"七势打六合(指心意六合拳),箅子抓窝窝"之誉。汤瓶七势拳的得艺者在过去极为保守,周口袁凤仪尝言:"大教(汉族)之人大多欲观之而不得",今邓州马雷石先生独家披露其拳,价值如何?尚请行家里手细心把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