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散打比赛中,双方运动员互相斗智,较技,具有强烈的对抗性,通过采用递减休息间歇训练方法,利用沙袋练习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实验。采用递减休息间歇的实验组,表现出高乳酸状态下的练习组数多,练习时间长,练习的总负荷大,说明这种递减休息间歇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散打运动员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耐酸,抗酸以及抗疲劳能力,达到提高散打运动员专项无氧耐力的训练目的,为散打训练的科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下肢力量是运动员在高速运动下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是竞技体育当中获得优胜的核心因素之一。散打运动的项目特征,决定了下肢力量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实验法等方法,借鉴核心力量训练的训练方法,对散打运动员下肢反应力量的实践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散打运动员下肢反应力量有积极作用。因此,在训练中要将一般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结合起来;多参考项目运动规律及运动员损伤发生情况;关注躯干支柱准备、恢复和再生以及训练后的拉伸练习。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法,提取四川省、陕西省8名男子散打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基本素质指标进行分析,提出当代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散打运动员地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散打运动员训练情况的跟踪调查,研究散打模拟实战训练对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增强距离感;进一步提出了散打模拟实战训练在散打运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运用《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和《运动员失败应对量表》对中国散打国家队的散打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运动心理技能和失败应对的交互关系。尤其是对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的研究,为完善散打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表现出高自信心-高焦虑控制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优秀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在心理准备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参赛级别散打运动员在集中注意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训练年限的散打运动员在焦虑控制维度有显著性差异。2)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发展水平与竞技能力显著相关。心理准备、注意力、焦虑控制的发展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比赛成绩的参考指标。3)我国不同运动等级、年龄阶段、训练年限、参赛级别的优秀散打运动员在选择失败应对策略上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专项学生训练技能指标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技能是由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的确立技能、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技能、运动负荷的安排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训练计划的制定技能、陪练技能以及散打比赛的指挥技能、结束技能共同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完整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名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3周高住高训低练(HiHiLo)训练前、后与身体机能相关指标进行的分析,探讨HiHiLo对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以期把HiHiLo训练方法运用到武术散打运动项目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名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为期三周的HiHiLo训练,即每天晚上在模拟海拔2 500 m~2 800 m(氧气浓度14.7%~15.4%)低氧环境中居住至少10 h,每周在模拟海拔2 500 m(氧气浓度15.4%)缺氧环境下进行3次低氧训练,其他时间进行正常生活和常氧环境下的常规专项训练。在HiHiLo前和HiHiLo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最大摄氧量、血乳酸和血氧饱和度的测试,并于实验前1 d、实验期间每周同一天及实验结束后第3 d清晨进行血象监测。结果:HiHiLo训练后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显著提高(P0.05),最大功率显著升高(P0.01),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1);HiHiLo训练前、后两条血乳酸—负荷曲线表现的趋势大致相同,但是训练后降低了同级运动负荷时的血乳酸值,乳酸阈强度增加;HiHiLo训练后血氧饱和度值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HiHiLo前、后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无显著性变化。另外,HiHiLo可以提高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机体载氧能力直接相关的血液指标水平,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实验第2周。结论:为期3周的HiHiLo训练提高了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并且在赛前机能状态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8.
对散打运动员的预见能力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训练指标与方法,使散打教师能够在教学训练中充分挖掘预见能力的潜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提高运动员预见能力的可靠性,使得散打训练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以散打运动项目特征为切入点,在对陕西省散打队进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测量方法、数理统计法对优秀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心理训练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暴表明,构成散打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指标是认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根据该指标,结合散打技、战术特点的心理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散打运动员认知能力、注意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分析比较法,通过对在散打专项课上以及生活当中运动员的表现进行分析,提出若干针对散打专项运动员更好的体现武德的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武德,为散打专项运动员今后的训练及生活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力量素质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全面身体素质发展的基础,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充分考虑到其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力量素质训练的规律,并结合篮球专项运动的特点,制定有效的训练评划,对发展提高篮球专项力量素质的能力和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旨在为教练员在进行篮球专项力量训练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利用自组织系统科学原理,了解江苏青少年女足组织管理、青少年运动员、青少年教练员、训练、竞赛等现状,提炼出对我国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有序演进的有益启示,为女足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少儿体操运动员运动智能训练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少儿体操运动员智能训练进行了研究,认为重视智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提高竞技能力,并详细分析了智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根据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生长发育特点,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专项训练的经验,研究了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青少年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技术训练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短跑是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快速力量素质对运动员短跑成绩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运动员处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果能够在该时期抓住时机,进行科学的快速力量训练,可为后期成绩的提高打好基础。通过对32名运动员进行四个月的快速力量训练,探究能够有效提高少年运动员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及手段,为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排球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就杠铃器械而言,传统的练习方式一般采用杠铃深蹲、半蹲或负杠轻跳等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腿部力量,但长期采用此方法,不但影响训练的效果,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对有一定力量素质的女运动员来说,采用“箭步抓举法”比传统的练习方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借助中医理论、循环理论和运动生理学理论,探讨了足部按摩的特殊功效,结合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过程中运动员产生疲劳的机理,阐明了利用足部按摩手段促进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方法,进而为丰富运动员疲劳恢复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适应能力,创造更有益的成绩做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评估与SWOT矩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我国女子蹦床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参赛风险问题,对我国备战和征战重大比赛的女子蹦床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采用列表法对我国女子蹦床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识别,利用AHP-FUZZY(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模型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评估,应用SWOT矩阵分析得出风险应对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的竞赛、训练及备战大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高校高水平乒乓队赛前训练周期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揭示,随着高校乒乓球赛事的日益增多,应采用多个短小周期的“单元”训练模式,使运动员始终处于一种较好的竞技状态。因为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时间上大大少于专业选手,合理安排赛前训练周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影响高校高水平乒乓队赛前训练周期的因素很多,因此要运用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运动学规律来科学调控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赛前训练周期的具体时间安排应服从于运动员在比赛时恰好处于发挥最佳竞技状态的时间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意志品质是足球运动员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在足球比赛中,意志品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足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应在青少年时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培养和训练应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同时入手,以期得到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