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职非正式群体作为中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和班集体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出中职班主任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包括:实行参与管理和民主管理,采取合理的班级激励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加强与正式群体的联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权威人物的教育力度和引导,带动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2.
陈文昕 《亚太教育》2021,(1):180-181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下的正式群体(如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而言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拥有共同的爱好、观点、目标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应采取如下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教育者加强学习,提高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3.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失调、环境不适、情绪冲突、消极对抗等几个方面。要保证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强化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缩小管理者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组织之间的心理距离,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注重心理卫生教育以促进心理相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环境、个体的需要、时空的孕育、高职院校发展特殊时期和学生的特殊性等。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加强校风建设,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生社团是校园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自发组织的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要完善社团规章制度,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实施科学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8.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涂德祥 《教育探索》2012,(8):117-11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活跃在高校校园的特殊群体,类型多样,特征明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利影响.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并关注其领导人,要切实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学生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学校教育者、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要确立"大育人"理念,通过优化社会环境生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实践智慧,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关于非正式群体特征的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非正式群体的理论体系,并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表现出发,经过分析与研究,对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除了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和班委会等学生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一些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和加强对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而忽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对其引导,更不能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学生非正式群体。本文力图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其特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非正式群体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广泛地存在,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成熟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自发性、多样性。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必须区别对待,即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要加强引导教育,又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班主任要提高非正式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淡化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思想,加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 ,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互帮互学,逐步树立起勤奋、求实、进取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对象。而非正式群体则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作一分析。一、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的含义根据一般社会学的观点,所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群体种类。“正式群体是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而“非正式群…  相似文献   

15.
学生群体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其中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向往与参与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学生与非正式群体间个体的交往有助于完善自己的个性;这种交往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6.
非正式群体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学生社团为主的非正式群体正在成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如何利用非正式群体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针对此问题,分析了非正式群体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非正式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使非正式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普通本科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更具普遍性、复杂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非正式群体的缓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日益呈现壮大、繁多且持久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与大学生所加入的非正式群体有重要联系.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群体思维突出、常以寝室形式出现、有典型的意见领袖等特点,经历形成、震荡、规范和执行四个阶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约束,从而造成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不同表现.应从新生入学教育、课堂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典型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开展学生间互助帮扶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9.
林海萍 《中国教师》2009,(Z1):551-551
<正>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内(或班级内外)少数学生以感情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小群体。任何正式群体中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非正式群体,所以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视之为正常的客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不是学生的任意拼凑,而是学生经  相似文献   

20.
多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非正式群体出现。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面迈进,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