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以法律的正当性论证法律的权威性,追求法律的价值理性.法家把法作为治世、驭民的工具,强调法律的现实作用.二者有着历史背景迥异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对二者的比较对理解中国法治现代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德治”与“法治”的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治国方略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必然,是法律与道德功能互补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二者作为治国的方略并举提供了可能与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的统一。法治离不开与法治品质相合的道德因素的支持,而这些道德因素存在和蕴含于法治本身以及法治的施行、法律的运行等各个环节之中,它涵盖了理念价值、职业伦理以及个人的品格、信仰和道德操守。“法治道德”的“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在于把理念通过具体的制度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古代“德治”,“法治”的内涵,功能及其本质,阐明了二者结合的历史意义,进而对新时期“德治”,“法治”的内涵,功能以及二者结合的特征予以阐述,揭示了二者结合的必然性,科学性,革命性,并且从制度建设和思想观念建设两个层面来探索二者结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使法治模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法文化传统的取舍在中国法律近代化中已有合理结论,而法律移植作为法治建构和运行的必然选择已成为历史定论。二者合乎逻辑的契合,才能创制法律的本土化,并使新构建的法律符合中国的国情状况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从而使法律辉映出应有的权威性效力而成为制度事实。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西方人文精神中的法治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试图吸取二者之精华并将二者融合,运用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法治进行时中孔子法律思想的“现代性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永远是个历史的概念,每一个时代的法治都只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当今与孔子时代相隔两千多年,孔子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法治的物质生活基础,孔子的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没有必然的关系,既不必然阻碍现代法治,也不必然导致现代法治。孔子的法律思想和同时代西方思想家相比毫不逊色,对现代法治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商鞅关于法、法的制定与公布、法律的执行等思想,表面上和现代"法治"观念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其中所包含的专制色彩、重刑主义、对自由的禁锢和对人权的蔑视,凸显出其与现代"法治"在本质上的截然不同.#为此,在法学领域中应当摒弃用"法治"一词来表述商鞅和法家的思想,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商鞅法治思想是法家思想流派中"法治"派的典型代表,商鞅主张将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严格依法治国,崇尚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这种超越时代范畴的思想对今天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一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又将此写入宪法。“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即有很大的区别。“法治”与“活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而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现代法治的概念包括如迭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普遍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则和基本要求2迭制则不必然地具有这些内涵。只要有法律和制度存在就有法制存在,但不一定就是实…  相似文献   

11.
党领导人民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一定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清党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掌握和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必须从严治党,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传统儒家的法律思想最先从孔子和孟子开始,其仁政思想对后世封建时代融合法律与道德的法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晚至西汉已形成稳定的“德主刑辅”法律文化。这一法律文化绵延几千年之久,逐渐具备自己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大地,儒家思想传统下的法律文化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有着历史的缘源关系。儒家法律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特征影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形式。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一重要思想,是我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认真0学习、坚决贯彻这一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它表现为对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等法治原则的恪守、邓小平在指出人治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法制化民主来正确处理人治和法治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揭示了“ 法制”与“法治”的含义和辩证关系,指出了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意义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7.
公共法律服务是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依法行政尤为重要。当前,焦作市通过整合律师、公证、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强了公共法律服务,但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公共法律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仍未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对焦作市公共法律服务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的对策,助力“法治焦作”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列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进行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发展。在与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抗衡的过程中,列宁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出了符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并首先在实践中证明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在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法哲学思想。列宁成功地将法治调控作为经济、政治发展的保障,缓解国内危机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球两制、和平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法律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其法治思想,认为法律应当具有至上性,制定出来的法律应该是良法;同时为实现其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还从立法和守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他的思想影响深远,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桑弘羊是一位崇尚"法治"的现实政治家,其法治思想主要表现为"天道然"的唯物主义自然定命法律思想、"以刑止刑"的严刑峻罚立法论、"法势以治"的力刑并重法治观.他所倡导的法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成为其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主轴,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是为当时的官营盐铁政策服务,这种重刑主义思想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传统法律思想和政治制度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